第32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时政

  • 第11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2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3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4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5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6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7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8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19页
    专题—五世同堂好家风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热点

  • 第23页
    热点

  • 第24页
    热点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故事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文化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熊光泽:一家三代为国守边
 

“奶奶没上过学,却能用毛笔把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描得鲜红明亮。打小她就告诉我,守好界碑就是守好我们的家,有国才有家。”熊光泽展示的毛笔虽不是奶奶当年用的那支,但它承载着一家三代共产党员72年接力守护祖国边境线的神圣使命,被视为无价的“传家宝”。2022年5月,熊光泽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传递巡边“接力棒”

熊光泽家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罗家坪村民小组。这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位于海拔2000米的罗家坪大山下,距离边境线的直线距离仅1公里左右。熊光泽的奶奶项左弟是当地知名的“赤脚医生”,由于经常上山采药,对当地的地形十分熟悉。“1950年,‘边纵’来到我们村。奶奶认为这支队伍是真正在帮助百姓,就毅然参加‘边纵’,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熊光泽自豪地说,奶奶是当地的第一位苗族女党员,非常熟悉边境线情况,从1950年开始,她就承担起守边员的责任,带领群众上山查看界碑和界线标志物。

20世纪70年代,边境线上的界碑比较小,经常被人挪动甚至破坏。项左弟几乎每天都要带领村民巡边,一旦发现界碑被挪动,就立刻组织村民将界碑恢复原位,维护国土完整。“奶奶常告诉我,山上的每棵树木、每块石头都可能是边境线上的参照物,一定要记清楚。”熊光泽回忆说,奶奶没上过学,唯独会写的两个字就是“中国”。

1977年,熊光泽的父亲、同为“赤脚医生”的熊炳清从年迈的母亲手中接过巡边“接力棒”。自小跟着奶奶和父亲一边采药、一边巡边,在耳濡目染中,熊光泽逐渐对边境线和界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长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有国才有家,守好边就是守好家”“身为边境上的人,守好边境就是我们的责任”这些话语的含义。

荆棘密布巡边路

20世纪80年代,罗家坪村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受同龄人的影响,熊光泽也萌发了离开家乡的想法。“当时,父亲告诉我,他不会阻拦我外出务工,但是希望我能把奶奶交给他的使命传承下去。”熊光泽说,看着亟待发展的村庄和渴盼过上幸福生活的村民,他最终选择留下,并前往州卫校、县医院学习医疗专业知识,成为一名村医,传承奶奶和父亲的事业。

边境恢复了昔日安宁,村民们开始发展生产,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责任感也更加强烈。“2007年的一天,邻国几十名军人突然单方面来到罗家坪山进行勘界。”熊光泽回忆道,得知此事后,村民们群情激奋,纷纷自发上山,围住对方理论,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在外事人员的协调下,对方终于离开。“我当时也没想到村民们如此团结,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大家都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熊光泽说。2003年,奶奶项左弟去世,享年107岁;2009年,父亲熊炳清也告别人世。两代人的坚守,激励着熊光泽义无反顾挑起重担,继续在边境线值守。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熊光泽增加了巡边次数。从192号界碑到193号界碑,1公里多的边境线,是熊光泽每天都要多次往返的一段路。身为金厂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熊光泽既要管护界碑,又要组织党员、群众守卡巡边。在工作重压之下,意外突如其来。2021年5月11日,熊光泽在骑车巡边途中不慎跌倒,造成骨盆、尾骨等多处骨折,必须入院接受治疗。“那时,虽然人在医院,但每天看着微信工作群里不断弹出的信息,心里急得很。”6月22日,熊光泽一瘸一拐地走出医院,立即返回工作岗位,与一线人员一起全天候守卡巡边。对于时年59岁的熊光泽来说,身体康复过程中的苦与痛,只有自己最清楚。

“传家宝”后继有人

又逢189号界碑至194号界碑每周一次的巡查日,按照惯例,为了能赶在8点前出门,熊光泽和妻子王发兰清晨6点就起床准备。“背篓里装着‘传家宝’毛笔、一桶红油漆、一天的干粮和一个大水壶。”熊光泽介绍说,6块界碑之间约8公里,再加上从家到边境线的距离,一趟巡边来回差不多20公里,需要一天时间。

这条巡边之路,熊光泽一家三代走了72年,对每个角落都无比熟悉,但很多靠双脚踩出来的山间小道,摩托车无法通行,镰刀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开路先锋”。每到一处界碑,熊光泽都会用镰刀将四周的杂草清理干净,再用毛笔蘸着红漆,将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得鲜艳醒目。

熊光泽的大儿女熊朝丽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13岁那年第一次跟父亲上山巡边时的情形。“山路很难走,远处不时传来野兽的嘶吼,让我特别害怕。”熊朝丽回忆道,在父亲的保护下,她顺利抵达位于山顶的界碑。望着山脚下宁静美丽的罗家坪村,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熊朝丽体会到了从祖母到爷爷再到父亲一代代接力巡边的意义。

如今,除了女儿,熊光泽还会带上小外孙一起巡边。小外孙一路上问东问西,对一切充满好奇,一如幼年时的熊光泽,牵着奶奶的手,缠着她讲巡边的故事……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