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页:专题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

  • 第17页
    专题

  • 第18页
    专题

  • 第19页
    专题

  • 第20页
    专题

  • 第21页
    专题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交流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服务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屏县博物馆:记录明清历史往事
 
石屏县博物馆副馆长刘梦婷(右二)向游客介绍馆藏文物

走在石屏古城斑驳的石板路上,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各类建筑,眼前掠过的一砖一瓦,都可追溯至数百年前的明清时期。如果你恰好走到正北街,玉屏书院一定值得驻足,这座被古树环绕的清代建筑,就是石屏县博物馆所在地。今年7月,该博物馆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百年老宅留乡愁

在石屏县教育史上,玉屏书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书院由石屏乡绅——原陕西布政使朱丹木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捐资创建,建筑面积1554.8平方米。书院设计精巧,为四进院落建筑群,由大门、二门、牌坊、讲堂、学舍等组成。尽管书院自建成后几度易名,但均被用于教育事业,在清代中后期曾是石屏县规模最大的文化教育中心。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2006年,玉屏书院一直作为中小学校舍使用,承载着一代代石屏人的记忆。”石屏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县博物馆馆长朱晓燕在2012年的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久未踏足的玉屏书院杂草丛生、略显破败。在那次检查中,玉屏书院没能通过消防检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深感痛心之余,让玉屏书院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朱晓燕努力的目标。

进入文管所伊始,朱晓燕就开始整理库房的各类文物,以做好修缮和保护工作。她发现,文管所的库房里藏着很多“宝贝”,但因为疏于管护被损坏,尤其是字画类文物,虫蛀现象较为严重。“能不能在石屏县建一个博物馆,把这些文物更好地展示出来,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在朱晓燕看来,素有“文献名邦”“状元故里”美誉的石屏县,缺少用于展示传承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桩憾事。经过多方奔走,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博物馆的建设方案最终敲定,选址就在玉屏书院。

2018年5月19日,石屏县博物馆正式开馆,门庭若市。朱晓燕至今记忆犹新:“很多曾在玉屏书院读过书的人特意前来参观。这里是他们求学的起点,也是他们与这座城市的情感纽带。”石屏县博物馆目前已成为游客的必选打卡地之一,2019年入馆人数达14万人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每年的入馆人数保持在5万~6万人次。

文化活动引客来

石屏县博物馆建成开馆后,主动承担起当地历史文化宣传任务,积极拓展社会教育功能,实现从单一参观到多元体验的互动转变。通过组织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手工旗袍制作培训、“古城寻宝”等一系列活动,为石屏古城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让文旅融合发展寻找到新的突破点。

目前,石屏县博物馆有4名干部职工,副馆长刘梦婷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活动策划执行工作。2019年春节,由她策划的“古城寻宝”活动,让整个石屏古城都为此热闹欢腾。“‘古城寻宝’类似于现在流行的定向越野,只不过我们做了一些改良,把石屏的历史文化融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刘梦婷介绍说,该活动在石屏古城内设立了10个打卡点,参加活动的100个家庭通过猜谜语等方式寻找打卡点,并与其合影,以此获取“通关文牒”。“这10个打卡点,是石屏古城内的10个文保单位,参与活动的家庭可以通过打卡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刘梦婷认为,通过引入志愿者和企业,既能让活动规范可控,又能让参与者放心。

石屏古城的面积仅有0.56平方公里,但分布有192处保存完好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省级、州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包含传统民居,石屏古城也因此被称为“滇南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鉴于石屏古城的特性,我们在2019年提出了‘泛博物馆群’的建设理念,依靠文物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究文化遗产与教育、旅游、商业、农业的融合发展。”石屏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县文物局局长杨昆介绍说,借助石屏县博物馆的平台,将位于古城内的袁嘉谷故居、文庙、铁路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在保证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将低级别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为艺术家工作室、茶生活馆等,让今天的石屏古城文化气息浓郁、配套设施更完善。

“镇馆之宝”提档次

作为专题性博物馆,石屏县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1337件(套),馆藏文物类别以书画为主,共有书画类文物451套。其中,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藏品,对研究明清时期石屏文化、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博物馆拥有国家一级文物和国家二级文物,这在县级博物馆里也是不多见的。”朱晓燕自豪地讲起了这2件珍贵文物的故事。生于1656年的石屏籍人士许贺来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成为康熙皇帝的老师之一。后来,石屏县文管所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幅书法作品,种种迹象表明,该作品可能属于许贺来。后经多次鉴定,该作品是康熙写给许贺来的亲笔题字,这件国家一级文物因此成为石屏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除此之外,石屏县博物馆还藏有一幅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所写的原创诗词。经鉴定,该藏品是文徵明87岁时所作,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文徵明作品之一,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经过多年努力,石屏县博物馆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泛博物馆群”框架初步搭建。朱晓燕认为,石屏县博物馆未来要进一步发挥特有功能,把石屏的文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邹 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