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专题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

  • 第17页
    专题

  • 第18页
    专题

  • 第19页
    专题

  • 第20页
    专题

  • 第21页
    专题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交流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服务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忠华:守望历史文脉近30载
 
刘忠华介绍曲靖文物

为守望历史文脉,28年来,曲靖市文物管理所研究馆员刘忠华踏遍了曲靖市的山山水水。“择一业,终一生,我的人生因文物保护事业变得充实而快乐。”今年7月,51岁的刘忠华被人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抢救文物书画

刘忠华与文物结缘,源于一次意外。“1992年,我被调剂到文博专业,没想到学了后还觉得挺有意思。”刘忠华说。大学期间,在老师建议下,他常去云南省博物馆、东寺塔、西寺塔等地参观,感悟历史。刘忠华发现,云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挖掘、利用好文化遗产,可传承好历史文脉,这坚定了他未来事业的方向。

大学毕业后,刘忠华被安排到曲靖市麒麟区文物管理所工作。“看似枯燥,却拓宽了我的专业视角,这也是我第一次把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1997年,刘忠华被委派组建沾益县文物管理所(2016年沾益撤县设区),这一待就是5年。“到沾益的第一年,我的任务是盘点文物家底,开展全县文物普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惊世之作。如明代作品《鹰画》,古滇名士孙髯翁78岁时写下的一幅长5.8米、宽1.5米的‘朱子家训’作品。”据刘忠华介绍,在他们的努力下,2002年,沾益县馆藏文物增加到290多件(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17处。

在清理和建档过程中,刘忠华发现,虽然所藏书画历经数代保存了下来,但不少已被损坏。向上级反映情况后,2001年沾益县委拨款并指派刘忠华组织人员进行修复。文物修复是一个多学科交织领域,对从业者的个人技能要求极高。为此,刘忠华不断精进修复水平。他们发现一幅长80厘米、高25厘米的无名氏铁拐李醉卧图,虽然栩栩如生,但不少地方已受损严重,且出现龟裂。最后,他们揭裱修补了300多条裂纹才得以完工。

历时2年,刘忠华等人终于完成了文物管理所的文物修复工作。为丰富市民的历史知识,相关作品在当地进行了展览,不少市民慕名前来参观。

近30年来,刘忠华先后主持或参与实施了西(桥)石(林)高速公路等30余项大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他参与发掘的大河遗址,于2007年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由于成绩突出,2010年、2017年刘忠华先后被国务院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文物局)表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突出贡献个人奖”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

让碑刻重见天日

“荣誉不只属于我一个人,它是对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全部工作者辛苦付出的肯定。”在接受采访时,刘忠华多次强调。刘忠华左腿因患过小儿麻痹需拄着拐杖出行,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挡他保护文物的脚步。在沾益工作的5年,他常坐着同事的摩托车四处奔走。

1999年5月,刘忠华听说沾益县花山镇大树屯村子有一块“皇明诰授扬威将军功绩世系碑”。他连忙叫上时任沾益乡文化站站长的张荣富,骑着摩托车奔赴现场拓片。当时5月正是汛期,两人来到碑前时已成泥人。但他们来不及擦洗,从上午一直忙到下午3点。

在他们的努力下,该碑刻得以重见天日:经证实,该碑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由后人傅天禄撰写,主要记述了明洪武年间,傅友德征伐云南时,其子傅宽从征,因功授千户之职,后留守曲靖卫,定居沾益大树屯等情况。因原碑石风化破损,碑文字迹模糊,后在此碑左边重新立了一块新碑,碑文由傅氏后人傅秉忠于1940年撰写,主要刊抄前碑内容。

1999年12月,此碑被列为沾益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研究明代曲靖卫所、军屯制度、汉族移民入滇的重要实物资料,历史价值较高。”刘忠华说。

积极推进博物馆建设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文物走进大众视野?2011年至2016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刘忠华大力推动曲靖市博物馆建设。该馆总投资近2亿元,是当时云南省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州(市)级博物馆。

“这么大的博物馆必须有足够的文物支撑。”为做好曲靖市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尤其是繁琐的陈列布展工作,刘忠华不得不将一周七天分成三部分:一三五忙文物保护管理,二四六忙博物馆建设,星期日去考古现场。他白天忙协调组织、项目推进,夜里忙文案起草。为完成三部分的工作,他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6小时。因长期超负荷工作,2016年,积劳成疾的他被检查出癌症,博物馆的工作不得不暂停。

“刚做完手术那几天,身体忽冷忽热,一会儿像身陷冰山,一会儿又像被架在火上烤。当时我就发誓,要是能活着走出病房,一定要以更好的状态为文物保护事业尽心尽力。”靠着坚强的毅力和科学治疗,刘忠华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在随后的7年时间里,他系统地整理了近700万字有关曲靖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献资料和11000余幅文物实物图片,先后参与编著了《曲靖简史》《曲靖文物志》等10余部地方历史文化著作。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