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文化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时政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

  • 第17页
    专题

  • 第18页
    专题

  • 第19页
    专题

  • 第20页
    专题

  • 第21页
    专题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故事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交流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服务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肖像画:古代的图像数据
陈彧之
 
杜甫采药图

我们了解古人形象最重要的方式是肖像画。中国的肖像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到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技法,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杜甫采药 拒人馈赠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容曜丹青——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中,展出了一幅由清代画家绘制的《杜甫采药图》。画中,杜甫左手拈着胡须,右手持采药用具,神情淡然。鲜有人知,杜甫不仅是诗人,还是知医懂药的人。

古代读书人没有明确的知识分野,而以博学多闻自期。杜甫懂得医药知识,一是因为他体弱多病,久病成医,自然积累了不少医药知识;二是因为他生活拮据,通过采药、种药、制药来贴补家用。中年时,杜甫在长安羁旅十年,仕途上不得志,经济上也不宽裕,只得“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开始漂泊之旅,更加需要通过种药来维持生计。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年末,杜甫几经辗转来到成都浣花溪畔,次年在友人的帮助下建起一座草堂,作为栖身之所。杜甫在草堂中植树养花,当然也不忘种药。草堂近旁有一株高大的楠树,杜甫认准这里是开辟药圃的好地方,他在诗作《高楠》中写道:“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贫寒的生活在诗中不见踪影,代之以田园乐趣。

杜甫在草堂的生活得到了友人的帮助,但并非所有人的馈赠他都愿意接受。大约在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太子身边的官员张某从西北来到成都,向杜甫赠送绸缎。杜甫深感不安,认为“服饰定尊卑,大哉万古程。今我一贱老,短褐更无营”,以其地位不应享用奢华之物,更担心骄奢带来的后果,于是谢绝了礼物,“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贶情。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草药茁壮成长,不受别人的馈赠而能自食其力,这是杜甫内心平和的根源。

岳飞读书 义字当头

在“容曜丹青——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中,展出了由清代画家绘制的《岳飞画像》。画中,岳飞端坐在一张虎皮椅上,右手捧一册蓝色封皮的书,双眼望向前方,似乎在思考书中内容。

同为武将,关羽曾夜读《春秋》,岳飞读的又是哪本书呢?尽管画中没有标明岳飞所读书名,但是《春秋》的可能性很大。《宋史•岳飞传》中说他年少时就有气节,性格沉稳,家中贫困但十分好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尚未成年就能够“挽弓三百斤”,可以说在少年时代即初步展露出文武全才。

关羽和岳飞都爱读《春秋》,是因为《春秋》首重一个“义”字。读者从《春秋》中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重要的是体会古人讲求秩序、倡导仁义的精神。古人为了仁义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关羽、岳飞之所以为后人称道,正是力行了这一点。

南宋名将吴玠仰慕岳飞,以美姬相赠,想与他深交,岳飞以“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为由拒绝。宋高宗赵构曾为岳飞建造宅邸,岳飞效仿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做法,予以拒绝并回答“敌未灭,何以家为?”在一次回答宋高宗“天下何时能太平”的问题时,岳飞做出了“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回答。

岳飞对自己要求极严,能抵挡住诱惑,治军亦以严格著称。在南征北战中,岳家军形成了“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的作风。对于侵害百姓利益的行为,岳飞严惩不贷,史载“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正是由于岳家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史载“民见他将兵,遁亡灭影,闻为岳家军过,则相帅共观,举手加额,感慕至泣。”救民于倒悬,这无疑是天下最大的义。

南楼教子 诗书传家

明清时期,江南才女辈出,在诗歌、绘画等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她们既是诗人、画家,又是妻子、母亲,她们的家庭故事也因作品的流传而为人知晓,《南楼老人夜纺授经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南楼老人”指的是清朝著名女画家陈书(1660-1736),浙江嘉兴人,字南楼,晚号南楼老人。她擅长画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秀丽,还能写诗文,著有《复庵吟稿》。陈书的丈夫钱纶光出生在中产之家,后家道中落,钱纶光的父亲不愿给家里增添负担,决定携妻去外地教书。钱纶光要去探望父母,临行前,嘱咐妻子教育好子女:“吾亲老不能咫尺离膝下,又僻处乡曲,贫不能延名师授诸子业,汝请为我教之,我依奉老亲无忧矣。”

《南楼老人夜纺授经图》描绘的就是陈书辅导三子背诵儒家经典的场景。画面中,三个小男孩在烛台旁认真读书,陈书就着微弱的烛光纺纱织布。三子中,最有出息的是长子钱陈群。他未及弱冠就离家去北京求学,靠给别人抄书为生。为度过寒冷的冬天,他在市场上花三百文钱买来皮袖,补缀到衣服上御寒。几年后,他回到家乡,帮助母亲督导两个弟弟读书。

钱陈群在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考取进士,由此进入仕途,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雍正褒奖为“安分读书人”,曾任经筵讲官,为乾隆讲解儒家经典。钱陈群事母孝顺,请人绘制《南楼老人夜纺授经图》进呈乾隆。乾隆为陈书的事迹感动,题诗褒奖,将其比作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用荻(一种植物)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前有欧母“画荻教子”,后有陈书“夜纺授经”,皆是贤母典范。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