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页:专题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政策

  • 第07页
    政策

  • 第08页
    政策

  • 第09页
    政策

  • 第10页
    热点

  • 第11页
    热点

  • 第12页
    热点

  • 第13页
    热点

  • 第14页
    热点

  • 第15页
    热点

  • 第16页
    专题

  • 第17页
    专题

  • 第18页
    专题

  • 第19页
    专题

  • 第20页
    专题

  • 第21页
    专题

  • 第22页
    金色风采

  • 第23页
    金色风采

  • 第24页
    金色风采

  • 第25页
    金色风采

  • 第26页
    金色风采

  • 第27页
    金色风采

  • 第28页
    养生

  • 第29页
    养生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文化

  • 第39页
    文化

  • 第40页
    文化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交流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1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俗:历久弥新 情怀依旧
 
买年货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春节的氛围尤其浓厚。从冬至前后的“彝族年”到春节期间,街头巷尾充满着年节的喜庆氛围。人们通过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年俗,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清净辞旧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父亲扛回一棵笔直的松树时,何定安就知道,快过年了。砍过年松时,青年男子一早就要扛着砍刀、锯子上山,挑选一棵笔直、匀称的松树,小心翼翼地运回,立于庭院。“这样做,表示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何定安的父亲一边整理松树,一边为孩子们讲述“砍过年松”的意义。

与此同时,母亲带着女儿们除尘、拆洗。她们用松枝、竹枝扫去家中各个角落的灰尘,并将床单、被套全部洗净,把全家的新衣整齐叠放在衣柜中,最后还要“打醋汤”。“打醋汤”意为驱邪,实际上是一种杀菌消毒的方法——母亲把烧红的鹅卵石放在一个垫着松毛的容器中,浇上用山泉水和三种草药熬制而成的醋汤,走遍家中每一个角落,口中念着“清净清净,清清净净”。孩子们也有任务——摘青松毛。何定安和6个兄弟姐妹一道,各自背一只背篓上山,如松鼠般爬上松树,摘下最青翠、最柔软的松毛,直到背篓装不下,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孩子们把新鲜松毛在堂屋地板上铺厚厚一层,光脚踩上去,让清新的松香溢满房间。

最热闹的要数杀年猪。每逢杀年猪,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年猪剖好后,邀请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评说一番:猪肩胛骨不杂乱,寓意来年风调雨顺;猪苦胆饱满透亮,寓意来年丰收喜乐;猪胰腺圆润、无分叉,寓意来年财源广进……主人家将烧熟的猪肝、猪肉敬献祖先后,会宴请亲友吃一顿杀猪饭。剩下的猪肉,则用来灌香肠、腌腊肉,庭院中的香肠、腊肉挂得越多,代表家境越殷实。

对于困难家庭,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会主动分享一块猪肉,最后一看,反而是杀不起年猪的家庭挂的猪肉最多。“杀年猪这一习俗,不仅气氛热烈,也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何定安说。

喜气迎新春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祭祖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大早,何定安的母亲就将祖先的牌位擦得干干净净,父亲则在牌位前摆上贡品,在家门口点燃一堆蕨萁草,让袅袅青烟呼唤祖先回家共度佳节。“请祖”仪式过后,过年才算正式开始。

除夕守岁,将过年的欢乐气氛推向顶峰。吃过年夜饭,村里开始热闹起来。人们在空地上燃起火堆,吹起笛子、弹起弦子,手拉手围成圈打跳。欢歌声刚一响起,何定安就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加入打跳的队伍中。此时,老人和小孩坐在温暖的火塘边唱年歌,老人们通过歌声,给孙辈讲述祖先的故事和良好家风。欢声笑语持续到深夜,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大家才依依不舍地上床睡觉。

新春伊始,人们通过各种祭祖活动,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六畜兴旺。此外,拜年也是过年期间重要的社交活动。何定安记得,父母会提前准备好拜年的礼品,将猪头、猪肉、白酒、糖果等物品装满一大背篓。父亲背着背篓,母亲领着孩子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回娘家。路上遇到熟人,会互赠礼品、互道祝福。

春节临近尾声,还要“送祖”。这天晚上,何定安的父亲彻夜不眠,等待清晨的第一声鸡鸣,赶紧叫醒熟睡中的妻子和孩子们,起床张罗“送祖”。母亲在火塘四方摆上“祭祖饭”,全家拜完后,每人分食。随着这项仪式结束,节日氛围逐渐消散。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完汤圆,大家扫除松毛,收起磨单秋,为春节画上句号。

习俗的变与不变

从小耳濡目染的年俗文化,为何定安日后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埋下了种子。如今,58岁的何定安是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当地彝族年俗文化研究。

数十年的研究,让何定安明显感到,一些年俗正逐渐消亡,或被全新的形式替代。何定安举例说,传统的“祭祖饭”要用自家杀年猪的肉汤饭。而现在,很多人家已经不杀年猪,就煮一碗鸡蛋汤代替肉汤饭。过去,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第三年,家中兄弟会送给她一头母羊,祝福她开启新的生活。如今,送母羊改成了送红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不断推进,以及外来文化冲击,传统年俗的消亡速度呈加快趋势。”楚雄州政协常委、州彝族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钱丽云也有同感。值得欣慰的是,即便受到多方影响,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中,年俗形式变了,不变的是文化内涵。比如,搬到城里居住后,无法在庭院中立青松,人们会折三支松枝插在窗台上,延续“迎接祖先”的习俗;传统打跳用笛子、弦子伴奏,如今家里没有乐器时,就以音响播放歌曲代替,同样能营造出热闹的节日氛围……

“年俗不仅是一场仪式,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好愿景才是精髓。”何定安认为,延续至今的年俗,凝聚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弘扬了敬畏自然、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孙林芳/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