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专题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

  • 第10页
    专题

  • 第11页
    专题

  • 第12页
    专题

  • 第13页
    专题

  • 第14页
    专题

  • 第15页
    专题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养生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文化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2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腊三:酸茶里品尝生活滋味
 

德昂族是德宏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种植茶树和饮茶历史悠久的民族,被誉为“古老的茶农”。德昂族民间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称:德昂族是茶叶变的,茶是德昂族的根。

凭借独特的制作技艺以及特殊的微酸和回甘,德昂族酸茶近年来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不少德昂族群众通过制作酸茶走上致富路,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也被冠以“酸茶之乡”的美誉。德昂族酸茶能够形成产业并走出大山,退休后返乡创业的三台山乡老乡长杨腊三功不可没。

旅游搭台

传统酸茶趁势而起

新年伊始,芒市三台山上,年近七旬的杨腊三坐在茶室里,煮一壶自制的酸茶,透过茶炉旁袅袅烟雾凝视着窗外的群山。德昂山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格外欣喜。

杨腊三是土生土长的三台山乡出冬瓜村人,曾先后担任出冬瓜乡乡长(今出冬瓜村委会主任)、三台山乡乡长。据杨腊三回忆,从8岁起,他就开始跟着祖父学习制作酸茶,从采茶、洗茶、晒茶,到蒸茶、舂茶,再到发酵、压型的全过程,他都参与其中。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加上生产方式落后,三台山乡德昂族群众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贫困状态。杨腊三学习制作酸茶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善生活。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出冬瓜村的居住、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凭借秀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德昂族传统文化,出冬瓜村还发展起乡村旅游,吸引八方游客。

“游客来了,就煮一壶茶给他们解解渴。没想到,很多游客走的时候还会买一些茶叶带回去。”杨腊三的女儿杨春兰说,随着旅游业日渐兴旺,德昂族酸茶也得到了游客的喜爱。在村里,记者遇到一对来自广东的游客就对酸茶赞不绝口,出冬瓜村吸引他们的除了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之外,还有口感微酸回甘、层次丰富的酸茶。

重拾技艺

老乡长返乡“传帮带”

有人说:“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有茶山的地方就有动人的故事。每当茶山上响起德昂族古歌‘采茶调’,那就是到了制作酸茶的时节。”历史悠久的德昂族酸茶口感清爽,制茶技艺却一度濒临失传。“酸茶制作工序复杂,村民普遍认为外人喝不惯,即便做出来也没有销路。”出冬瓜村党总支书记杨腊万说,“随着掌握制作技艺的老人相继离世,酸茶也慢慢被遗忘”。

所幸,杨腊三依然坚守传统。2000年,退休后的杨腊三返回家乡,重拾酸茶制作技艺。他在出冬瓜村建起茶坊,用传统工艺生产酸茶。第一年,杨腊三做出4斤酸茶,但味道无法令自己满意。通过不懈坚持和不断改进,酸茶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提升。

2017年,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腊三也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身份变了,对产品的要求始终不变。“我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以原料为例,在三台山,鲜茶叶采摘价格一般是每公斤10元左右,我给出的收购价是每公斤50元,因为我只用芽尖的一对嫩叶作为酸茶的原料。”杨腊三对制作酸茶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每年从茶农手中高价收购上好的鲜叶进行深加工,制成酸茶,销售事宜则由女儿杨春兰负责。

“2022年生产的酸茶,通过网络销售已经所剩无几。”杨春兰说,“德昂族群众一直都有制作酸茶的习惯,但过去只用来自饮或赠送亲朋好友,没想到会如此畅销。”与记者交谈间隙,杨春兰又通过微信完成2单交易,入账1000余元。近年来,酸茶每年都能给杨腊三家带来40万余元的收入。为做大做强酸茶产业,2014年,杨春兰成立芒市龙阳德昂茶专业合作社,不断改良、创新酸茶产品,逐步向品牌化发展,并由此带动以酸茶制作加工、德昂族民宿体验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发扬光大

新产业带富群众

见酸茶身价水涨船高,一些村民也开始向杨腊三拜师学艺。“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年四季几乎只有玉米粥吃,穿的衣服裤子补了又补。我曾想过很多种赚钱的方法,就是没想到凭借这门几乎失传的技艺来赚钱。”德昂族青年赵腊退目前已是杨腊三带出的技艺最精湛的徒弟。

赵腊退坦言,学习酸茶制作技艺的初衷是为了赚钱,但随着学习深入,这个想法正在慢慢改变。“茶是德昂族的根,种茶、饮茶、送茶,记述着这个古老民族从远古走来的足迹。学习酸茶制作技艺,也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赵腊退表示,这些年,通过制作酸茶等途径,他家已实现吃穿不愁,房子也换成了木料瓦房,家具一应俱全,日子越过越滋润。

“酸茶是茶叶经过杀青、揉捻等一系列流程后,再埋入土里,由土壤中特有的酵母菌发酵后制作而成。”如今,身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州级非遗传承人的赵腊退也开始收徒。除了赵腊退,杨腊三还先后带出30余名徒弟,超过半数的徒弟通过制作、销售酸茶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

“三台山乡是德昂族酸茶的发源地,乡党委、乡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酸茶产业发展。在杨腊三等人的带动下,目前,全乡有规模化生产企业1家、个体作坊10余家。2022年,酸茶产量达15吨,产值320万元。”三台山乡副乡长李准星说,如今乡里正积极探索“集中建厂、分散加工、统一管控”的发展模式,切实将酸茶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及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

本刊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何成全/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