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专题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

  • 第10页
    专题

  • 第11页
    专题

  • 第12页
    专题

  • 第13页
    专题

  • 第14页
    专题

  • 第15页
    专题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养生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文化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2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国文:汉科甲的第十户“村民”
 
郑国文(右)与村民聊天

在玉溪市新平县平甸乡白鹤村委会的深山里,藏着一个彝族山苏支系世居村落——汉科甲村民小组,村里仅有9户人家,35口人。3年前,村里有了第10户“村民”——郑国文,他是新平县卫生健康局的一名退休干部。

扎根汉科甲村3年来,郑国文积极帮助村民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在他的带动下,汉科甲村正悄然发生变化。2021年,郑国文被白鹤村委会授予“荣誉村民”“名誉组长”称号。

村里来了位“陌生人”

汉科甲,是山苏语,意为“蒿枝多的地方”。千百年来,汉科甲村村民住土掌房,靠狩猎、耕种为生,保持着原始生活状态,鲜有人走出大山。

2011年,新平县实施“新平彝族山苏安居工程”,自此,汉科甲的村民住进由政府统一修建的水泥平顶房。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村委会到该村民小组的道路没有硬化、网络不通等因素,村民与外界接触机会少,骨子里的保守思想迟迟难以改变。“一看到有陌生人进村,村民们就很谨慎,赶紧回家关起门,从门缝里观察外来者的一举一动。”平甸乡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说。

2020年初,一名陌生人闯入这个寂静的小山村。他就是刚从新平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岗位退休的干部郑国文。此前他担任过8年的县扶贫办主任,熟悉全县每一个贫困村的情况。其中,汉科甲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偏僻、人少、贫瘠,但同时也充满发展潜力。

做公益,是郑国文的退休计划之一,全县最落后的汉科甲成为他公益帮扶的首选目标。

刚来到汉科甲时,郑国文也遭遇了村民的“闭门羹”。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他决定在村中长住。第一次看到郑国文的居住环境时,妻子十分心疼:房间狭窄,仅容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棉被被雨雾浸得潮湿,冷得像铁块。

在村里借住一段时间后,村民的家门逐渐向郑国文敞开,但他察觉到,村民还是把他当客人。为了进一步融入村民中,郑国文与妻子商量后决定,个人出资在村里建一所公益之家。2021年,公益之家建起来了,共花费30多万元,掏空了夫妻俩多年的积蓄,还借了部分贷款,但郑国文很高兴:“他们把我当自己人了。”

村民的“大家长”

在汉科甲住下来后,郑国文有了更多时间深入了解这里的人和一方土地。

千百年来,汉科甲的村民们都用山苏语交流,大部分村民不会说汉语。沟通,成为阻碍村民与外界交流的第一道障碍。

郑国文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沟通问题。他在公益之家的外墙上贴上“山稣学堂”四字,办起了简易课堂。他和村民围坐一起,他教村民说一句汉语,村民教他说一句山苏语。其乐融融间,距离一步步拉近。后来,山稣学堂成了村民们闲暇时的聚集地,大家跟着郑国文学汉语、学生活常识、学用智能手机。

除了解决沟通问题,还要寻求发展出路。

汉科甲虽然地广人稀,但海拔高、山地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9亩,并且村民们采用原始的广种薄收、放养方式,玉米长得营养不良、山羊成活率不到50%是常态。

“举个例子,村民们不给鸡打疫苗,说打了疫苗鸡头会歪。”郑国文哭笑不得。于是他挨家挨户向村民宣讲科学的养殖方式,并先从两户村民家开始试点给鸡打疫苗。一段时间后,村民发现,试点村民家的鸡死亡率大大下降,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同时,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里盖起了鸡圈、羊圈,对禽畜进行统一科学养殖。

除了发展种养殖业,郑国文积极想办法,还通过输出劳动力帮村民增收。郑国文发现,村里有不少壮劳力无所事事。几经打听,他终于联系到一家可提供2个就业岗位的工厂,却因村民对外界有抵触情绪而失败。

但郑国文不放弃,他找朋友帮忙,带两名村民外出务工。如今,这两名村民已能独立乘坐动车外出务工。2023年春节,这两名务工村民风光回村,穿上了崭新的衣服,还剪了时兴的发型,让其他村民羡慕不已。

产业发展的“军师”

受地理环境、人口条件等因素影响,发展种养殖业、劳务输出都不是汉科甲村最理想、最有效的致富方式,郑国文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最适合当地的发展方式。

汉科甲虽然落后,但距离新平县城仅30公里,且拥有绝佳的自然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春有漫山杜鹃,夏有重重绿荫,秋天可以捡拾松果和菌子,冬日可坐观云海翻涌。“有这么美的景色,可以发展乡村旅游。”郑国文有了灵感。

如何把偏僻落后的小村子变成吸引人的旅游景点?郑国文花了一番心思。他找来村民当向导,花了几天时间把汉科甲走了个遍,寻找隐藏在山中的美景,再把各个美景一一串联起来,规划形成旅游路线。同时,四处搜集关于汉科甲的传说故事,并把传说故事与景点相融合,深挖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微景区”。

除了看美景,还要让游客有玩场。郑国文正在谋划,充分利用汉科甲的传统农耕文化,设计出一米菜园、中草药园等特色园地和农耕体验活动,让游客可以种菜、养羊、 认识中药材。

郑国文拿出厚厚一本项目建议书,这是他为汉科甲量身定做的“微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如果项目能落实,我相信汉科甲一定能大变样。”郑国文信心满满。当地政府也给了他信心,不断提升汉科甲的旅游基础设施,在村中建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将硬化路铺到家门口。

如今,汉科甲的游客越来越多,2022年游客量突破千人次,最多时,一天有20多辆车进村。村中年龄最大的老人感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人。”村民们见到陌生人也不再躲避,而是高兴迎上去售卖农特产品。“希望我离开时,汉科甲能成为一个旅游者向往的地方,汉科甲村民的收入能达到新平县中等水平。”郑国文说。

本刊记者 曾永会

通讯员 张华斌/文 郝亚鑫/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