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故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

  • 第10页
    专题

  • 第11页
    专题

  • 第12页
    专题

  • 第13页
    专题

  • 第14页
    专题

  • 第15页
    专题

  • 第16页
    热点

  • 第17页
    热点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故事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养生

  • 第30页
    养生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文化

  • 第41页
    文化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2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邱家荣 鲍 宏:渔业“侠侣”的兴农梦
 

“云南有六大水系,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土著鱼类多达500余种……”说起云南鱼类资源,鲍宏和丈夫邱家荣打开了话匣子。退休后,身为云南渔业专家的夫妇俩并未停下忙碌的脚步。在牟定县、宜良县以及红河、怒江、金沙江流域等地,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遍鱼塘水库、江河湖泊,继续为云南探索鱼类资源利用发光发热。

延续渔业情缘

1983年,鲍宏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此后一直从事渔业科研、管理、推广等工作。多年间,鲍宏跑遍了云南各县(市、区),不仅对全省渔业情况了如指掌,还积累起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2021年,鲍宏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一级调研员的岗位上退休,但她并未就此停止长达38年的渔业生涯,而是持续关注云南渔业发展,义务担任云南省水产学会顾问,并作为“云岭银发”专家奔赴牟定县,助力乡村振兴。

“只要在渔业发展上还有需要我出力的地方,我一定义不容辞。”对于鲍宏的心声,邱家荣感同身受。1983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今上海海洋大学)养殖系淡水渔业专业的邱家荣,曾先后担任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院校的领导职务,与妻子一样有着深厚的渔业情结。

多年来,邱家荣全身心投入农业教育、渔业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主持、参与建设项目和科研课题10余项,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等奖项,是一名优秀的技术创新型人才。作为长期从事渔业科研的专家,邱家荣退休后主动承担云南省水产学会的行政工作,担任党支部书记、理事长。为研究和保护云南珍稀土著鱼类,他还出任云南高原土著鱼研究院副院长,继续从事水产科研、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工作。

让渔业实现“鱼跃”

2022年5月17日,“云岭银发”专家助力牟定县乡村振兴签约仪式在当地举办,首批14名“云岭银发”专家深入基层,为牟定县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等献计献策,帮扶水产产业发展的2名“云岭银发”专家正是邱家荣和鲍宏。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夫妇俩在牟定县成立了“云岭银发”水产产业专家工作站。

夫妇俩了解到,因水体面积小,牟定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在全省相对滞后。为了补齐短板,尽管牟定县委、县政府计划打造“渔光一体、渔旅融合”田园综合体项目,并已编制出相关规划。然而,对于具体如何推进,还存在诸多疑惑。得知此事后,夫妇俩奔赴牟定县“金马牧歌”三产融合休闲度假区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并走访水产养殖企业。在充分调研后,他们为当地编制出“渔光一体、渔旅融合”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方案,提出以生态养殖为基础,打造“滇中渔业休闲旅游产业群”的发展建议。

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开始推广稻田养鱼技术。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发展该模式过程中,牟定县群众大多在稻田里养殖罗非鱼和鲫鱼,但产量不见起色。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邱家荣和鲍宏建议引入新品种——福瑞鲤,并走进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通常情况下,稻田养鱼的养殖期只有3个月。福瑞鲤生长速度快,可以缩短养殖期、提高产量。并且肉质鲜美,卖得出好价钱。”鲍宏说。

在夫妇俩的助力下,牟定县打造了1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项目,投放1500公斤优质福瑞鲤鱼苗,还将稻田养鱼技术制作成短片广泛传播,有效带动产业发展。为期3个月的牟定之行,邱家荣和鲍宏在招商引资、养殖技术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颇多努力。当地农业农村局和畜牧水产站的工作人员感慨,跟随二人工作期间,不仅个人能力得以提升,全县渔业发展思路也愈发清晰。

保护渔业种质资源

如今,水产品已逐渐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推动全省渔业振兴发展,不仅能丰富百姓餐桌,还能为养殖户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为此,邱家荣在退休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云南省水产学会的工作中。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学会组织召开系列学术交流会议,邀请省内水产界知名学者、专家及企业家代表,共同探讨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土著鱼种质资源保护及产业化发展等热点问题,为振兴云南渔业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斑鳖是世界级的濒危物种,可知种群数量不多,一些媒体报道称“全球只剩3只”。鲍宏却记得,斑鳖曾在云南省红河流域出现过。早在1997年,她从捕获斑鳖的群众手中收到2只,并将其放归自然。为保护和拯救斑鳖,云南省水产学会向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申报《红河流域极危物种斑鳖生境及生存状况调研》项目。作为项目组成员,鲍宏和邱家荣先后4次到元阳县、红河县、个旧市等红河水域采样,寻找斑鳖的踪迹。

此外,邱家荣还带领云南省水产学会科技人员奔走在怒江、金沙江流域,开展鱼类繁育研究、水生生态监测、网捕过坝等项目,为保护怒江、长江鱼类和生物多样性辛勤工作。

现在,邱家荣每周都要到位于宜良县马街镇的云南高原土著鱼研究院开展土著鱼繁育等科研工作。“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希望通过学会把云南土著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起来,推进全省渔业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夫妇也能继续追寻振兴渔业、助农兴农的梦想。”邱家荣说。

本刊记者 杨锡畅/文 邹 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