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0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1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2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3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4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5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6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7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3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桂英:普法路上的“阿皮李老师”
 

勐海县哈尼族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名誉会长李桂英曾担任过小学教师、副乡长、县妇联主席等职务,但她最喜欢听村民叫自己“阿皮李老师”(“阿皮”是哈尼语中对奶奶的尊称)。从2007年退休至今,“阿皮李老师”几乎跑遍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的所有哈尼族村寨,致力于传承民族文化、宣讲传统美德、开展普法宣传。

整理家谱传承文化

“哈尼族在我国分布广泛,居住在勐海县的哈尼族群众主要属于阿卡支系。”别看李桂英如今对哈尼族的历史变迁侃侃而谈,在退休前,她对哈尼族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2011年,勐海县成立哈尼族学会,李桂英担任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在走访调研中,她敏锐地察觉到,当地哈尼族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

“有一次,我到勐满镇南达村考察,发现当地哈尼族群众已经不知道传统节日嘎汤帕节了。”李桂英感慨道,“这可是哈尼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调查的深入,发掘、保护当地哈尼族文化的念头在她心中越来越强烈。“勐海县的哈尼族阿卡支系有一套清晰明确的父子连名谱系,只要说出自己的哈尼族阿卡名,老人就知道你是哪家的人。”李桂英说,“但因为缺乏传承,这种独特的姓名谱系流传方式正面临失传的风险。”为此,李桂英决定从收集家谱入手。

许多老人顾及传统习俗,不愿意在家里念自己的家谱。李桂英尊重老人的意愿,将他们领到寨门外背诵,自己通过录音、笔记来收集整理家谱。为推动口述哈尼族姓名谱系流传,李桂英自学国际音标,对哈尼语进行相应的注音标识,便于朗读。从2009年到2017年,李桂英整理出1700多页的《勐海县哈尼族谱系》初稿。然而,在编辑过程中,由于李桂英是边学电脑边录入,常常是刚录入一家的家谱,一不小心又删除,或者遭遇意外停机而前功尽弃。反反复复地录入、删除、再次录入,但李桂英不厌其烦,最终完成了《勐海县哈尼族谱系》的编辑出版工作。

普法宣讲“声”入人心

“以前到哈尼族寨子里宣讲,总会碰到有抵触情绪的群众,说我不懂他们的文化。”李桂英对此不在意,“等我做好哈尼族文化这门功课,就再没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展宣讲也更加得心应手”。

哈尼族是朴实善良的民族,以信守承诺为荣。一天,李桂英到勐宋乡的亲戚家做客,听到大家说起隔壁村的几个村民由于没有和租地老板订立书面合同,待5年承包期满后,对方以没有合同为由,拒不支付承包费用,村民们百口莫辩。当晚回家后,李桂英据此创作出一个小品剧本,帮助村民们提高法律意识,强化守法观念。

此后,以勐海县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暨“法治宣传固边防”文艺汇演为契机,李桂英带领县哈尼族学会,根据一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精心改编创作,先后推出小品《我的宅基地》《口说不算》、歌曲《美丽村寨》《构建平安家园》、舞蹈《珍惜生活》等节目,通过“演+讲+唱”等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形式,把法律知识带进哈尼族村寨。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尼族,同时也是阿卡传统文化研究的“半路专家”,曾经当过教师的经历让李桂英的宣讲饱含感染力。在向哈尼族群众宣讲的过程中,一些人难以理解,甚至情绪激动,李桂英总是先心平气和地开导对方,再从国家的法律法规讲起,延伸到哈尼族文化传承及身边案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宣讲。

因贡献突出,李桂英获评“2016—2020全国普法先进个人”。

与时俱进延伸触角

由于讲座内容案例鲜活、通俗易懂、贴近民众,李桂英的宣讲广受勐海县哈尼族群众的称赞和欢迎。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她的宣讲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从民族文化传承、普法宣传教育到脱贫攻坚政策、绿美家乡建设,只要群众需要,李桂英就会开展义务宣讲。

“李老师,我们跟村民实在说不通了,请你想办法开导一下。”2017年,李桂英突然接到勐海县西定乡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电话。原来,有村民不配合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无论村委会还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都劝说不了。无奈之下,队长只好给李桂英打来求助电话。初步了解情况后,李桂英立马让女儿开车送她到现场。由于路途遥远,李桂英直到晚上7点多才抵达寨子,她顾不上吃饭,让队长请来有意见的村民。

见李桂英来了,之前还满腹怨气的村民纷纷围着她诉苦。原来,因为宣传政策的干部与当地群众在语言上沟通交流不畅,导致村民对精准扶贫政策产生了误解。“我们哈尼族有句谚语:猫儿狩老鼠不懈,孔雀守蚁堆不停。”李桂英开导村民们说,“要想过上好日子,不能全靠政府的帮助,还要有恒心和毅力把自家的田地种好,自己挣来好过伸手拿来。”李桂英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语,一直讲到深夜11点,终于让村民们理解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从此,这个寨子再也没有出现过不配合扶贫工作的情况。

退休16年来,李桂英始终奔波在为群众送法、普法的乡村道路上,投身于为群众调解纠纷、为妇女儿童维权的服务现场。曾有人问她:“退休了不好好安度晚年,整天走村串寨忙个不停,到底图什么?”李桂英的回答铿锵有力:“图有生之年为自己的家乡做些善事,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多帮助一个迷茫的村民。”

本刊记者 李宏刚/文 郝亚鑫/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