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文化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

  • 第05页
    时政

  • 第06页
    时政

  • 第07页
    时政

  • 第08页
    时政

  • 第09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0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1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2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3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4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5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6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7页
    专题—银发辉映“志愿红”

  • 第18页
    热点

  • 第19页
    热点

  • 第20页
    热点

  • 第21页
    热点

  • 第22页
    故事

  • 第23页
    故事

  • 第24页
    故事

  • 第25页
    故事

  • 第26页
    故事

  • 第27页
    故事

  • 第28页
    故事

  • 第29页
    故事

  • 第30页
    故事

  • 第31页
    养生

  • 第32页
    养生

  • 第33页
    养生

  • 第34页
    养生

  • 第35页
    养生

  • 第36页
    养生

  • 第37页
    养生

  • 第38页
    养生

  • 第39页
    养生

  • 第40页
    养生

  • 第41页
    养生

  • 第42页
    文化

  • 第43页
    文化

  • 第44页
    文化

  • 第45页
    文化

  • 第46页
    文化

  • 第47页
    文化

  • 第48页
    交流

  • 第49页
    交流

  • 第50页
    交流

  • 第51页
    交流

  • 第52页
    交流

  • 第53页
    服务

  • 第54页
    服务

  • 第55页
    服务

  • 第56页
    服务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3月16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滇海圆圆曲》:家国义与儿女情
 

《滇海圆圆曲》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的是陈圆圆追随吴三桂来到云南后,从夫妻恩爱到产生矛盾,直至最后决裂分手的故事。

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在云南可谓家喻户晓。19年前,滇剧《陈圆圆与吴三桂》被搬上舞台,一举斩获云南省新剧目展演多项大奖。2023年2月23日至24日,由云南省滇剧院历时近3年倾情打造,云南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剧作家陶增义担任编剧,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亚萍领衔主演的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滇海圆圆曲》在昆明剧院首演,华丽的服饰、优美的唱腔、动情的演绎赢得观众满堂喝彩。

寻觅真实的陈圆圆

坊间盛传,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走,吴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这正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中的名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来源。陈圆圆是“秦淮八艳”之一,色艺双绝。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写道:“妇人以资质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鬓,难其选也。蕙心纨质,淡秀天然,平生所见,则独有圆圆尔。”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吴三桂会同清军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并于两年后镇守云南,陈圆圆随后也来到昆明。

当陶增义还是云南省戏曲学校(今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时,因热爱古典诗词,将吴伟业的《圆圆曲》背得滚瓜烂熟。在题材和叙事手法上,《圆圆曲》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相似之处,是广受文艺创作者喜爱的题材。早在20世纪80年代,陶增义就开始思量如何写好陈圆圆的故事,但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为提升专业水平,他专门前往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进修戏剧编剧,力求剧目创作精益求精。

1999年,时任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张树勇邀请陶增义写一部关于陈圆圆的戏,用京剧的表演形式呈现。双方拟定的剧名正是《滇海圆圆曲》。

初次展演斩获金奖

在业界,陶增义的剧本因“以情动人”闻名。但如何在正史上进行虚构,他丝毫不敢马虎。接到邀约后,陶增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明史中涉及吴三桂的内容,并未发现“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为了陈圆圆”的说法。

陶增义在查阅史料时还发现,无论“冲冠一怒”究竟是否为红颜,但到了昆明后,吴三桂的确对陈圆圆颇为宠爱。据《庭闻录》记载,“平西府制,拟于帝居;千门万户,极土木之盛……又为园于西郊,名安阜园。园内书屋一所,名万卷楼;古今书籍,无一不备。”关于安阜园的具体位置,如今普遍认为在莲花池畔。在四季如春的昆明,陈圆圆住在江南风格的园林里,一解乡愁。

陶增义最初创作的剧本从吴三桂“夺玉赠玉”说起,原以为夫妻和睦、天下太平,但称王的野心令其不愿俯首称臣。随着康熙削藩,吴三桂起兵造反,吴陈感情破灭,陈圆圆香消玉殒。遗憾的是,剧本写完后,因故搁置多年。2003年,昆明市滇剧团(2005年撤销)领导与张树勇院长协商,把原京剧剧本让给滇剧团排演,剧本更名为《陈圆圆与吴三桂》。

担任《滇海圆圆曲》总导演的云南省滇剧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王鹰对此记忆犹新。当年,他正是《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导演。王鹰说:“《陈圆圆与吴三桂》参加2004年云南省新剧目展演,斩获剧目金奖和数个单项一等奖,说明当时的舞台呈现得到了业内专家和观众的肯定。”

昆曲唱腔成点睛之笔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陈亚萍的昆曲唱腔是《滇海圆圆曲》的一大亮点,选自《牡丹亭》的“皂罗袍”和“江儿水”两个经典片段。

陶增义认为,与原剧本相比,新增两段昆曲是基于艺术的合理想象。陈圆圆和吴三桂相识时,色艺双绝的她可能安排了一段昆曲表演。“陈圆圆想过稳定的生活,于是重现相识的场景,唤起二人之间的美好回忆,以此说服吴三桂。”王鹰说,“我们在排演这部戏时也指导演员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希望透过新的解读来还原一个相对可信的吴三桂”。

担任《滇海圆圆曲》顾问的著名戏剧理论家薛若琳看完最初的剧本后建议大改,不要过度关注二人的情感纠葛,而要立意在祈求和平、国家统一、反对战乱的思想上。“我特别尊重薛先生,于是对剧本进行较大修改。对结局也作了虚化处理,留下陈圆圆向莲湖走去的背影,给观众充足的想象空间。”陶增义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陈圆圆早年入梨园习演《西厢记》《牡丹亭》等经典名剧,在反复学习和揣摩角色的过程中,其思想应该深受传统文化浸润。剧中,陈圆圆一系列个人行为都体现出一种发自本能的对生命的关怀,乃至最后对吴三桂说:“不忍战乱苦了百姓,不忍你万劫不复毁一生。”

“再次担任该剧的导演,我曾几度推翻创作构思,力求在滇剧演绎上寻求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和突破,尤其在声腔和台词的处理上,更加注重剧中人物情感的舞台外化和艺术夸张,让角色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王鹰说,两场演出结束,观众的认可就是对该剧首演的肯定。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

(本文配图均为《滇海圆圆曲》剧照 云南省滇剧院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