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页:关注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文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学习

  • 第09页
    学习

  • 第10页
    学习

  • 第11页
    关注

  • 第12页
    关注

  • 第13页
    关注

  • 第14页
    关注

  • 第15页
    策划

  • 第16页
    策划

  • 第17页
    策划

  • 第18页
    策划

  • 第19页
    策划

  • 第20页
    策划

  • 第21页
    策划

  • 第22页
    策划

  • 第23页
    策划

  • 第24页
    观点

  • 第25页
    观点

  • 第26页
    党课

  • 第27页
    党课

  • 第28页
    党课

  • 第29页
    党课

  • 第30页
    党课

  • 第31页
    经验

  • 第32页
    经验

  • 第33页
    经验

  • 第34页
    经验

  • 第35页
    经验

  • 第36页
    脱贫攻坚

  • 第37页
    脱贫攻坚

  • 第38页
    脱贫攻坚

  • 第39页
    脱贫攻坚

  • 第40页
    党建信息

  • 第41页
    党建信息

  • 第42页
    反腐倡廉

  • 第43页
    反腐倡廉

  • 第44页
    经济

  • 第45页
    经济

  • 第46页
    生态

  • 第47页
    生态

  • 第48页
    民生

  • 第49页
    民生

  • 第50页
    文化

  • 第51页
    文化

  • 第52页
    党史

  • 第53页
    党史

  • 第54页
    职场

  • 第55页
    职场

  • 第56页
    随笔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17年6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突出“六大关怀”
■ 鲍宗豪
 

4.规则意识的培育。在《测评体系》中,不仅要求通过开展“市民公约”“行业规范”“职业守则”等教育实践,而且要加强“村民公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教育实践,进而培育全体人民的规则意识。

5.文明意识的培育。在《测评体系》中,不仅要求通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网站创建,将文明意识渗入家庭、社区、单位并在网络世界广泛传播,而且要求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报纸、电台、电视台、手机、网络等媒体,要大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大兴文明礼仪之风。

重塑“三种精神”,培育“两种意识”的过程,也是重塑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的过程。如北京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爱国、敬业、公正、包容”的城市精神;上海的城市精神开始文字很长,“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现定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不同城市的城市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缩影,从不同方面反映着“城市梦”“中国梦”。城市精神是支配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推进新型城镇化 要突出“六大关怀”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引导推进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要突出以下“六大关怀”。

(一)对公共空间的关怀

城区公共空间一旦赋予我们较多的人文情感、人文关怀,城区将会使每个人感到更美好。

那么,如何解决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空间缺失”现象,凸现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呢?学习世界公认的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政策,兼顾城区空间布局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政策自1981年开始实施起,得到了历任执政者和规划师的贯彻和延续。30多年的时间,持续改建和创造了450多个公共空间,这种持续的城区发展政策,保证了城区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二)对公共需求的关怀

可持续的城镇化、现代化,必须以公共需求的满足为基础。生活环境的需求,《测评体系》有12条网上申报,8个实地考察,通过街道设施、社区生活环境等公共服务测评,看满足市民公共需求概况;另外是公共文化的需求,通过评价文化服务供给,考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满足市民需求概况。

(三)对公共道德的关怀

市民群体在城镇公共领域所体现、所展示的文明素养,构成一个城镇的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是市民在城镇公共领域活动和交往实践中慢慢培育起来的共同具有的文明素养,是对市民在公共领域交往与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养要求、素养价值观,是一个城镇、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共道德又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舆论、道德环境,它对市民文明素质的渗透力、影响力虽是无形的,但却很关键。市民为何不敢在发达国家的城镇乱穿马路,在公共场所吸烟?实际上就是公共道德的要求、舆论压力。

对公共道德的关怀,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养一个城镇市民、一个国家公民的公共道德。《测评体系》通过文明行为、文明交通、友善礼让等测评指标,考察一个城镇市民在公共领域的道德素质。所以,培育一个城镇、一个国家公民公共道德的过程,既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镇文明程度的过程,又是提升一个城镇、一个国家竞争软实力的过程,更是改善一个城镇、一个国家发展的软环境的过程。

(四)对公共服务的关怀

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既是一个城镇吸引人、凝聚人,使其成为最适宜居住城镇的关键,又是一个城镇的城镇化、现代化程度的标志。通过对一个城市38个服务行业文明诚信服务的测评,能促进城镇的公共服务。

(五)对公共管理的关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传统的社会管理正由新型的城镇公共管理、社会治理所代替。公共管理强调社会的公共事务,通过倡导“公共”精神,寻求“公共领导”,以更好地实现对城镇公共事业的公共管理。因此,对公共管理的关怀,体现了多元主体(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互动对社会的“善治”,体现了具有“公共精神”的“公共领导”对城镇公共事务的“善治”。

所以,测评体系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中,设置了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社区志愿服务文化等测评,引导市民参与城镇治理;通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等,测评一个城镇的公共管理水平。

(六)对公共安全的关怀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

《测评体系》通过公共安全保障、饮用水安全治安管理等测评指标,走出一条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相统一的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城镇社区公共安全服务,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公共安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