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页:脱贫攻坚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卷首语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文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学习

  • 第09页
    学习

  • 第10页
    学习

  • 第11页
    关注

  • 第12页
    关注

  • 第13页
    关注

  • 第14页
    关注

  • 第15页
    策划

  • 第16页
    策划

  • 第17页
    策划

  • 第18页
    策划

  • 第19页
    策划

  • 第20页
    策划

  • 第21页
    策划

  • 第22页
    策划

  • 第23页
    策划

  • 第24页
    观点

  • 第25页
    观点

  • 第26页
    党课

  • 第27页
    党课

  • 第28页
    党课

  • 第29页
    党课

  • 第30页
    党课

  • 第31页
    经验

  • 第32页
    经验

  • 第33页
    经验

  • 第34页
    经验

  • 第35页
    经验

  • 第36页
    脱贫攻坚

  • 第37页
    脱贫攻坚

  • 第38页
    脱贫攻坚

  • 第39页
    脱贫攻坚

  • 第40页
    党建信息

  • 第41页
    党建信息

  • 第42页
    反腐倡廉

  • 第43页
    反腐倡廉

  • 第44页
    经济

  • 第45页
    经济

  • 第46页
    生态

  • 第47页
    生态

  • 第48页
    民生

  • 第49页
    民生

  • 第50页
    文化

  • 第51页
    文化

  • 第52页
    党史

  • 第53页
    党史

  • 第54页
    职场

  • 第55页
    职场

  • 第56页
    随笔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17年6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院士团队促澜沧脱贫
 

在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有一座村民们爱光顾的“科技小院”,来自中国工程院农业领域的院士、专家们平时就驻扎在这里。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带领专家团队,在这里开展科技扶贫项目。

院士和专家学者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蔬菜等作物,教村民科学养殖牲畜,探索出一条科技扶贫之路。

把脉穷根 发展冬季马铃薯产业

4月,正值冬季马铃薯收获,蒿枝坝的村民们忙着收获冬季马铃薯。当一个个“大块头”的马铃薯被刨出来时,村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感叹“这么大的马铃薯以前没见过”。

村里的100亩马铃薯收获后,当天就被运送到省会昆明一些大学的食堂,这些块大味美的冬季马铃薯,成了蒿枝坝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蒿枝坝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集区,村民除种植玉米和茶叶、养鸡养猪解决温饱之外,没有其他产业,更不懂其他种植技术,生产生活情况不太好,这样的状况在澜沧县并不少见。澜沧县分布着拉祜、佤、布朗3个直过民族,2016年全县有103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13.93万。

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自2015年起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并成立了云南澜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这里自然条件好,但农业基础薄弱,种植品种单一,农民的种植技术较原始。”这是中国工程院挂职干部张文韬初到澜沧县的印象。在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后,中国工程院扶贫团队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

“在澜沧县发展冬季特色农业产业,之前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一步一步尝试。”张文韬说,当地秋季收完玉米后,土地就一直闲置。扶贫团队刚号召村民种植冬季马铃薯时,很多村民不相信。“冬天种马铃薯,这能行吗?”当时只有10户村民愿意尝试。这10户村民每家出资1.2万元入股,依托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从其他村民那里租来100亩土地开始试种。扶贫团队将这100亩土地打造成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基地,由云南农业大学提供种薯,朱有勇院士带着团队成员,卷着裤腿奔波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种植和管理。

冬季马铃薯在2016年11月播种后,于今年4月迎来了大丰收。通过初步测产,最高亩产达4.7吨,平均亩产3.3吨,每亩有四五千元的纯收入。这样的收益,令村民们震惊了,他们没想到一亩田能收获这么多的马铃薯,其他村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而工程院扶贫团队利用地域特色和先进农业技术,在澜沧成功种植出冬季马铃薯,也让这里成了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

授之以渔 教村民科学种养

“院士团队成员们常常会来家里坐坐,喝喝茶,还教了我们很多生产技术,比如肥料怎么施,农药怎么打……”通过跟扶贫团队学习种植技术,拉祜族小伙李扎袜一家依靠种植冬季马铃薯一项,一年就增收2万余元,这几乎是之前这个4口之家1年的收入。

教授、博士们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户示范每一项种植和养殖技术,手把手传授操作技术,帮助村民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这让李扎袜和村民们学到不少种植技术。如今,云山村的“科技小院”成了村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除了教村民种植冬季马铃薯,院士专家团队还采取“院士+基层党组织+公司+农户”方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