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页:策划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闻

  • 第07页
    要闻

  • 第08页
    政策

  • 第09页
    政策

  • 第10页
    政策

  • 第11页
    政策

  • 第12页
    学习

  • 第13页
    观点

  • 第14页
    观点

  • 第15页
    策划

  • 第16页
    策划

  • 第17页
    策划

  • 第18页
    策划

  • 第19页
    策划

  • 第20页
    策划

  • 第21页
    策划

  • 第22页
    策划

  • 第23页
    策划

  • 第24页
    策划

  • 第25页
    策划

  • 第26页
    脱贫攻坚

  • 第27页
    脱贫攻坚

  • 第28页
    脱贫攻坚

  • 第29页
    脱贫攻坚

  • 第30页
    党课

  • 第31页
    党课

  • 第32页
    党课

  • 第33页
    党课

  • 第34页
    党课

  • 第35页
    人物

  • 第36页
    民生

  • 第37页
    民生

  • 第38页
    民生

  • 第39页
    民生

  • 第40页
    经验

  • 第41页
    经验

  • 第42页
    经验

  • 第43页
    经验

  • 第44页
    经验

  • 第45页
    经验

  • 第46页
    党建信息

  • 第47页
    党建信息

  • 第48页
    反腐倡廉

  • 第49页
    反腐倡廉

  • 第50页
    经济

  • 第51页
    经济

  • 第52页
    文化

  • 第53页
    文化

  • 第54页
    文化

  • 第55页
    职场

  • 第56页
    职场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易门县:嬗变中的速度与激情
 
绿汁镇
贵研公司生产的金属铂

曾几何时,地处滇中的易门县因矿而兴,被称为“小香港”,但随着铜矿资源的逐步枯竭,易门县一度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发展困境。2011年,易门县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了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转型”和“重生”成为易门县发展的关键词。

近年来,易门县交出的转型发展答卷备受瞩目: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居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第一,2016年被考核为云南省跨越发展先进县,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经济增速居云南省第一。2017年和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居省市前列。

伴随着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易门县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用行动展示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背影:“小香港”的辉煌与衰落

易门县矿产重镇绿汁镇的兴衰浓缩着全县矿业发展的历史。

作为云南省最古老的铜矿区之一,绿汁镇的采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1953年,绿汁镇成立了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易门铜矿(1958年更名为易门矿务局),在国家支持下开始大规模铜矿采选,先后建成三家厂矿、凤山矿、狮子山矿等7座大中型矿山和2个选厂,年最高采矿量达169万吨。1960年到2009年期间,出产含铜精矿50多万吨,上交国家利税6亿元。顶峰时期,有4万多人生活在这里,流动人口达10余万人之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流行的俗语就是‘我家小囡快快长,长大嫁到三家厂矿’,街上看到穿的确良衬衣的肯定是三家厂矿的人。”绿汁镇镇长卜绍良告诉记者,当时的绿汁镇是被冠以“小香港”之称的繁华之地,当地有工人俱乐部、绿汁公园、电影院、银行等,经济、基建、医疗、文化教育水平均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经过大规模开发,易门县主要矿产资源逐步枯竭,部分矿山企业相继关闭或转产。据相关资料显示:至2010年末,易门矿区剩余可采金属储量仅为11.72万吨,主导矿种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可供开采年限有限,铜矿主体矿床已枯竭,钨矿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可供开采2年。

作为曾经的易门矿务局员工、现小绿汁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志荣1981年从丽江来到绿汁镇,17岁的他作为一线工人在凤山矿工作,一待就是30余年。“随着矿山企业相继关闭或转产,2003年大家都开始往外走,剩下的基本都是易门矿务局的离退休职工和家属,老人占比达到70%。如今住在矿区里的还有1000多人。”

转型:打破“矿竭城衰”魔咒

在如何破解“矿竭城衰”难题,寻找接续替代产业,迈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上,易门铜业有限公司是产业转型的一面镜子。截至今年10月,易门铜业公司实现利润2.07亿元,较2017年1.45亿增加0.62亿元,全年预计可实现2.3亿元,同比增长58.06%。

“自从被纳入资源型枯竭城市以来,我们就确定了低含铜高杂质原料、低碳熔炼生产、低负债经营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易门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应宝说,由于易门交通运输成本较高,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公司采用的原料是从省内和国内采购成本较低的低含铜原料。2017年公司投入技改资金1.9亿元,完成了包括熔炼炉改造升级在内的一系列技术革新,消化低品位矿石能力提高,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公司人均利润达17万元。“2017年,公司完成技改投产,当年产能翻了一倍。年产粗铜达到8万吨、硫酸35万吨,还被列入中国铜业第一批铜冶炼企业智能制造的试点企业。”杨应宝介绍。

如今,易门铜业有限公司年产值、上缴税金均占全县的25%左右,在玉溪市排名第四,成为易门县名副其实的骨干企业。

另一方面,为全力加快接续替代产业培育,易门县在2011年引进了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贵研资源(易门)有限公司,初步探索出一条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递进的转型发展路子。

贵研资源高级工程师熊庆丰介绍,目前公司在易门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贵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每年产出铂族金属7吨,超过了国家从矿山资源挖掘出来的一次资源量,有效缓解了我国对铂族金属的需求。在贵研资源的规划里,随着二期项目的上线,铂族金属的产量将达30吨,易门县将有望成为“中国铂都”。

“在转型发展中,易门县明确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优势再造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由单一矿业采选为主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精深加工、多元化业态转变,经济发展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易门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剑纲表示。

进程:建设生态绿色易门

因资源枯竭,易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在全县生产总值中虽占比较大,但经济总量长期处于玉溪市中下游水平。引进新的增量资金,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成为发展易门县农业产业的有效手段。

“天上下多少雨,山上就流走多少水。”过去,十街乡放眼都是荒山。如今的荒山已被1万亩柑橘林覆盖,丰产期亩产可达5吨,亩产值1.5万元左右。在受益的农户中,不乏回归农村的失业矿工们。

易门县农业局局长李小龙告诉记者,2012年起,易门县引进了多年从事柑橘种植与销售的橙冠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占马田和张所两个片区种植柑橘,目前十街乡柑橘种植年产量达4500吨,产值达1260万元。

为更好地发展柑橘产业,橙冠公司在乡集镇果蔬交易市场投资建盖了一座柑橘选果厂。成批的柑橘经过筛选、分级、包装后直接发往省外。“之前十街乡只管种植,销售要拉到华宁去,运输成本高。现在直接在产地分选后发往全国,一公斤果子节省0.2元成本。”易门橙冠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陈小刚告诉记者,今年8月底,橙冠农业电子商务服务部也开始运营,目前已上线柑橘、水果玉米、小瓜等多种产品。截至10月下旬,已实现营业额2000余万元。

“县委、县政府近年来不断调优农业结构,全县农业形成了以粮油、蔬菜、烤烟、林果、畜牧、野生食用菌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017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0.4亿元,农业增加值11.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16元。”李小龙介绍。

绿汁镇通过大力开发绿色冬早蔬菜产业和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也迈出城镇转型发展新步伐。2.2万亩冬早蔬菜每年能给当地群众带来6000余万元收入。

除了做精做强农业,绿汁镇在旅游方面也很有潜力。保留完整的狮凤山矿洞、上世纪90年代曾接待过乌干达总理阿迪耶波的招待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景以及周边峻奇险秀的自然风光,都成为绿汁镇的特色旅游资源。在卜绍良看来,资源枯竭型城市,枯竭的是矿产,不是文化。“目前,绿汁镇的‘滇铜古镇’项目可研报告和特色旅游小镇创建方案已通过评审,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工作有序推进。我们将抓住绿汁江流域综合开发等机遇,加强历史文化和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利用。”

“这两年来绿汁镇实施了河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农村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整治以及百千工程等项目建设,总投入4亿余元,尤其是省道S313线的改扩建,还有正在施工建设的弥楚高速,更是为绿汁镇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绿汁镇党委书记魏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