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先锋策划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政策解读

  • 第06页
    政策解读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要文

  • 第14页
    要文

  • 第15页
    先锋论坛

  • 第16页
    先锋论坛

  • 第17页
    先锋策划

  • 第18页
    先锋策划

  • 第19页
    先锋策划

  • 第20页
    先锋策划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脱贫攻坚

  • 第27页
    脱贫攻坚

  • 第28页
    脱贫攻坚

  • 第29页
    脱贫攻坚

  • 第30页
    脱贫攻坚

  • 第31页
    脱贫攻坚

  • 第32页
    先锋观察

  • 第33页
    先锋观察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观察

  • 第37页
    先锋观察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讲坛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他山之石

  • 第50页
    他山之石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先锋人物

  • 第54页
    先锋人物

  • 第55页
    反腐倡廉

  • 第56页
    反腐倡廉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19年9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后续扶持实现能脱贫
 
威信县安置点龙溪小区扶贫车间一角

搬出穷窝窝,开启新生活。截至目前,云南省已有6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部入住安置点。“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云南省积极做好后续扶持,始终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同步谋划,许多群众实现了从农民到居民,从种地到务工的转变,谱写了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生活新篇章。

楼上安居 楼下就业

下午5点,威信县安置点龙溪小区内的金宏翔电子扶贫车间里,工作氛围热火朝天。据龙溪小区党支部书记刘志刚介绍,为帮助安置点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龙溪小区引进了这家专门组装耳机的电子企业,目前车间已吸纳180多名搬迁群众务工。

从庙沟镇来的搬迁户余燕琴,是车间工人之一。今年2月份,她参加了厂里的免费培训班,现在已是熟手。余燕琴的丈夫身体不好,在老家时,她一边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种土豆和玉米,一边照顾家里的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辛苦。自从搬到安置点小区后,她住上80多平方米的楼房,还实现在家门口上班,并能照顾家庭。

宜居重要,宜业更重要。这一点,会泽县娜姑镇炭山村一组村民赵立显深有感触。从老家搬到会泽县城安置点钟屏街道后,他每天早上9点就来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进行草莓摘拣初加工。“我们一家四口都在家门口上班,一天一人可以赚30~50元,家里生活逐渐变好。”

据了解,为实现群众搬迁与脱贫同步,云南积极聚焦群众搬迁后续发展问题。通过精准制订发展产业等帮扶举措,将帮扶政策、资金、项目向搬迁户倾斜,并在安置区建立各类“扶贫车间”,设置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实现了部分群众搬迁后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一些地方还充分调动和利用劳动资源优势,引进企业和鼓励群众自主创业,促进搬迁群众就业脱贫。

发展特色产业 推动脱贫致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工人们正用双手诠释着这句话。“这里大部分务工人员都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经过前期培训现已成熟手。”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49岁的徐国芬是娜姑镇干海子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我来这里务工已有两个多月,每天在专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干活,上下班有扶贫公交专车负责接送,中午园区还提供5元一份的午餐。”说起自己的工作,徐国芬很欣慰,“这里待遇好,能学到东西,每月有1950元工资。”

目前该园区已吸纳60余名进城安置贫困户务工,每天工资65元至80元不等,每人年均可实现务工收入1.8万元至2万元。此外,园区还向4000户马铃薯种植贫困户提供原种,所生产的马铃薯统一订单收购,每亩可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600元。根据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园区还提供蔬菜、草莓、食用菌包等种苗,实现增收脱贫。

“过去我们想致富,但是找不到门路。现在有了产业项目的帮助,大家有事做,思想稳定了,发展的动力也足了。”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的一位搬迁户激动地说。为推进汤家坪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2018年,绿南村结合本地资源,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流转土地450亩发展金丝皇菊种植,并组织人员远赴安徽进行考察学习,进一步摸清了经营模式,学习了金丝皇菊种植和烘烤技术。

随着1000平方米烘烤厂房的建成,搬迁农户通过到基地务工、参与股金分红,有望实现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左右。此外,汤家坪安置点还利用非遗“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结合金丝皇菊的规模化种植等特色,吸引游客前往,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就业渠道,探索出一条依靠“青山绿水”的致富路。

据悉,各安置区在群众搬迁前,同步规划建设各类农业产业发展基地,不仅促进了地方农业产业发展,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能脱贫”的问题。

培训技能 拓宽就业渠道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顺利转移就业,全省各安置点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培训,使其能有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早日实现脱贫。

今年4月下旬,在兰坪县城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永安社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内,120多名北区集中安置点的群众聚集一起,参加为期8天的能力素质提升暨转移就业培训。来自营盘镇科登涧村民小组的和建英,是冲着家常菜技能培训来的。她的梦想是当厨师,她在村里也参加过家常菜技能培训。趁着这次机会,她希望好好提升技能,未来在安置点开家小吃店,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综合能力素质,促进就业,云南省各地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技能培训。

自2016年以来,兰坪县对3200余人次进行了挖掘机、汽车维修、砌筑工、中式烹调师、家政服务等培训,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会泽县钟屏街道爽身服装厂宽敞的标准化厂房里,技术人员手把手传授搬迁户裁剪、缝纫等专业技能。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无偿对搬迁户培训,他们掌握更多务工技能,让新手变熟手。此外,钟屏街道围绕“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组织开展了砌筑、钢筋工、手工编织、缝纫裁剪、刺绣、特色种植和初加工等技能培训班,目前已举办技能培训8期,529人参加。

既“挪穷窝”又“换穷业”,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培训,掌握了更多技能,提高了就业质量。“一户人家能有一个顺利外出务工,脱贫就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安置区一位社区干部如是说。

经过三年奋战,云南易地扶贫搬迁成绩喜人,如今的云岭大地,一个个小区、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家庭无不透出新生活、新风尚、新气象。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已经进入总攻阶段,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正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守初心、担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在云岭大地上建起历史的丰碑。

(通讯员和春荣为本文写作提供素材)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