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他山之石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政策解读

  • 第06页
    政策解读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要文

  • 第14页
    要文

  • 第15页
    先锋论坛

  • 第16页
    先锋论坛

  • 第17页
    先锋策划

  • 第18页
    先锋策划

  • 第19页
    先锋策划

  • 第20页
    先锋策划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脱贫攻坚

  • 第27页
    脱贫攻坚

  • 第28页
    脱贫攻坚

  • 第29页
    脱贫攻坚

  • 第30页
    脱贫攻坚

  • 第31页
    脱贫攻坚

  • 第32页
    先锋观察

  • 第33页
    先锋观察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观察

  • 第37页
    先锋观察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讲坛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他山之石

  • 第50页
    他山之石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先锋人物

  • 第54页
    先锋人物

  • 第55页
    反腐倡廉

  • 第56页
    反腐倡廉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19年9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的生态建设路径
 

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雄安新区。

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由于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新区也具备了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两年多来,雄安新区认真贯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理念,通过抓植树造林、生态治理等,构建起“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为全国树立了标杆。

“千年秀林” 建宜居之城

“到家附近的林子里走走,或是在林边空地上唱歌闲聊,家门口的这片树林,给我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容城县仇小王村68岁村民陈小东说,“看着这一排排树、一片片林,我希望儿孙未来可以在新区拼搏奋斗,享受幸福美好健康的生活。”陈小东家门口的这片树林,是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一部分。

2017年11月13日,一项名为“千年秀林”的生态工程,在雄安新区9号地块种下第一棵树,从那时起,雄安每日都在增添更多绿意。据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千年秀林”,是指树能够像人类一样自然演替、生生不息,伴随雄安新区的发展而繁育、成长,共生共融。

在苗木选择方面,雄安新区选择了树冠齐全的全冠苗,以尊重每棵树的自然本性;在栽种排列方面,采用的是散点式栽种,不确定株行距,且相邻的三棵树不能在一条直线上;在树种选择方面,每一个地块栽植不同品种、不同苗龄的树木,以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

据悉,“千年秀林”要构建一个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2018年,雄安高质量完成了11万亩“千年秀林”建设,预计到今年底,雄安新区还将完成20万亩的造林任务,届时,新区森林面积将达61万亩(含已有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29%。这种在平原地区大面积培育近自然森林,在我国尚属首例,未来也会给雄安新区带来稳定、健康、多层结构的生态系统。

走进“千年秀林”,每棵树上都有一张印有二维码的图片,这是雄安新区积极构建“数字城市森林”的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大数据系统,让每棵树都有专属的“身份证”(二维码)。使用雄安新区研发的“雄安森林”App进行扫描,每棵树的树苗来源、生长情况、养护任务等基本信息,就会立刻呈现在手机上。通过二维码,每棵苗木都实现了全流程精准管控质量,确保造林成活率以及后期监护。而与之对应的是,雄安新区每种下一棵树,“云端”上就对应生成一棵虚拟的树,虚实一一映射,“数字森林”成为“数字雄安”的组成部分。

严格监管 白洋淀魅力重现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自古以来,白洋淀秀美的风光就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诗作赋。新中国成立后,因《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赋予其红色历史文化内涵。但20世纪中后期,随着沿湖周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的增多,以及村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白洋淀内的鱼种类少了2/3,过去经常在白洋淀繁衍生息鸟类生物链遭到破坏,白洋淀已经难寻当年的美景。

近年来,白洋淀水域的综合治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设立雄安新区以来,绝大部分白洋淀区域被纳入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白洋淀主要存在水源匮乏、水质污染、生态退化3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的主要工作就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据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针对白洋淀上游水库缺水的情况,当地通过建设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将长江水引入雄安新区饮用水管理系统,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同时,直接引入黄河水入淀,缓解白洋淀水资源短缺现状。

在处理白洋淀上游和周边工厂排放工业污水方面,当地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制度,2018年,排查“散乱污”企业1433家,其中关停取缔类915家,整改提升类518家。在严控企业污水排放限值的同时,淀区78个村的环境一体化治理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通过建设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工程,村民的生活污水可以确保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

正是有了这些从源头上进行把控的治污工程,白洋淀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实现“双下降”,2019年,白洋淀湖心区水质稳定达到Ⅳ类。2019年春季候鸟迁徙期,白洋淀湿地保护区工作人员拍摄到13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琵鹭,这是近几年来观测拍摄数量最多的一次。而随处可见的野鸭,也是白洋淀生态环境转好的佐证。

生态建城 科技融入方方面面

先植绿,后建城。在雄安新区,绿色并不是装饰品,而是城市建设的基石。打开雄安新区生态空间格局规划图,满眼都是蓝色的水域,绿色的林带。

“新区种树和白洋淀治理是蓝绿交织,我们一定要把新区生态环境搞好,把雄安建成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据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彭旭更介绍,根据《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雄安新区未来蓝绿空间占比将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一个天蓝、树绿、水清的美丽雄安,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

走进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绿色生态的理念也体现在方方面面。服务中心禁止燃油车进入,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游客,都需要在2公里外的停车场,换乘电动摆渡车才能进入市民服务中心。走在园区里,无人驾驶车正在园区开展试验运行,送货机器人每天在中心内“转悠”。

据悉,在加快蓝绿空间建设的同时,雄安新区的城市建设和生活方式以绿色低碳为主。2018年5月,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作为雄安新区的第一个建筑项目,市民服务中心采用全钢结构框架、预制墙体、集成房屋等工厂化的建筑构件,减少了现场施工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损耗。其中,政务服务中心作为“被动式建筑”的典范,充分利用被动式自然能源和内部热源,在保证建筑内较高生活舒适度(供暖、冷)的条件下,实现建筑低能耗运行。

“通过科学有序治理、大面积植树造林、人居环境治理等,白洋淀的水更清了,雄安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雄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田金昌表示,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雄安新区强有力的吸引力之一,目前已有20余家央企、40余家金融机构、百余家知名企业落户新区。

本刊记者 王学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