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先锋经验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文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要文

  • 第14页
    学习

  • 第15页
    学习

  • 第16页
    先锋论坛

  • 第17页
    先锋论坛

  • 第18页
    先锋论坛

  • 第19页
    先锋策划

  • 第20页
    先锋策划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脱贫攻坚

  • 第31页
    脱贫攻坚

  • 第32页
    脱贫攻坚

  • 第33页
    脱贫攻坚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观察

  • 第37页
    先锋观察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讲坛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先锋经验

  • 第50页
    他山之石

  • 第51页
    他山之石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先锋人物

  • 第54页
    先锋人物

  • 第55页
    反腐倡廉

  • 第56页
    反腐倡廉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19年12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人才高地
 
杨崇林教授指导学生做科研
张建教授指导学生做科研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一所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其背后拥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密不可分。作为云南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云南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15年11月开始筹建的生命科学中心,经历了人才和设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该中心建设不仅为云南大学建设生命与分子科学学科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成为云南高校招才引智的成功范本。

用真心真诚吸引人才

“求贤若渴,引而不竭。”能够促成中科院两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与云南大学结缘的,与云南大学主要领导“三顾茅庐”请贤的诚意关系密切。

2015年5月,在全国细胞稳态调控机制方面颇有建树的杨崇林教授来到云南,打算在云南建设自己的实验平台。杨崇林见到了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林文勋,并对林文勋关于生命科学学科未来发展的见解很是赞同。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杨崇林没有立即接受林文勋邀其加盟云南大学的邀请。“我走之后,校领导跟我多次联系,让我再来云大看看。”杨崇林清楚地记得,2015年8月的一天,原定下午4点抵达昆明的他,因为航班延误直到晚上10点才抵达酒店,林文勋等校领导一直在酒店大堂等着他。这件事让杨崇林颇为感动,也坚定了他要在云南大力发展生命科学的信心。

情感可以传递,方式方法同样可以传承。在担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期间,杨崇林积极筹建了生命科学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目前中心的17名研究员,全部拥有博士学位,且均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谈及如何把这些高层次人才引入云大,杨崇林笑着说:“用林校长教给我的办法嘛。”

“你看云南的气候多好,校园里这么美丽的樱花还不能把你征服吗?”2018年底,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副研究员陈严来云南大学参观,杨崇林成了他在云南的“兼职导游”。通过几天的相处,陈严对云南印象深刻:这里有温暖的气候,还有能像气候一样给人温暖的领导。“作为一名专家型的领导,杨老师清楚我们做科研最急切的需求,给予我们工作和生活上最大的帮助。”陈严说。

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互作调控机制的祁斌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2019年8月,祁斌原本打算到国内另一家知名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就在还未签约的空档期,杨崇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祁斌发出邀请,请他到云南大学参观。校园的银杏大道、翠湖边的咖啡馆乃至书记的办公室,都留下了杨崇林和祁斌的足迹。最后祁斌选择了云南大学:“我信任中心的领导,因此我来到这里。”

用创新制度留住人才

“广揽博用,不拘一格。”在引进人才时,将人才视为“座上宾”,给予充分的关心支持也许不难,但人才引入之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创新体制机制给予人才充分信任,让其放开手脚,大展宏图。

“近年来,云南大学围绕‘双一流’建设,设立了学科特区,努力在人、财、物管理方面做到政策最优、限制最少、程序最简。”云南大学副校长段红云说,以生命科学中心为例,学校引入杨崇林、张建团队后,团队怎么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给予研究员们什么样的待遇,是由中心聘请的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组成的中心学术委员会决定的,而学校的其他职能部门主要是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从校办院到院办校的转变,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心的工作热情。

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让研究员党云琨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上,而中心为其配备的两名科研助手,也减轻了他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科研领域的压力。据党云琨介绍,中心各个研究员研究的领域多为前沿学科,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帮助研究员做好辅助工作的能力十分有限。中心充分考虑到各个研究员的实际,从底层构架上,为研究员配备了带有编制的博士,可以让他们安心在这个领域跟研究员一起开展研究工作。“经过杨老师的挑选把关,我的两名科研助手对我帮助很大。”党云琨说。

全方位支持人才发展,并不意味着只进不出。在人才管理方面,中心采取和国际接轨的预聘制,对各类人才按照“3年+3年”两个聘期的合约进行聘用。聘用期满由学术委员会进行评估,人才达到国内一流大学教授或研究员的标准,即可晋升,否则调岗或离岗,强化了“非升即走”和“非升即转”的多元化用人机制。

用前沿的事业培育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云南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大健康产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生命科学中心的研究项目,不仅是国内乃至国际生命科学学科的前沿,也跟云南正在全力打造的“三张牌”实现了完美契合。

谈及中心建设初期的情况,中心副主任张建说:“中心目前正在使用的这栋研究楼,筹建时是一栋毛坯房,还存在漏水的情况。”在云南大学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中心不仅将研究楼翻修一新,还配齐了高分辨共聚焦显微成像平台、活细胞实时显微成像平台等一流设备。本着开放办学的理念,这些对全省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制药公司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对云南省生命科学研究都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学校还按照国际标准,为中心新建了实验动物中心。”据张建介绍,学校投入2700万元建设的实验动物中心,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也将助推中心的科研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一流的人才搭配一流的设备,才能做出一流的成绩。目前,中心承担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研究性论文12篇,初步形成的学科人才高地,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云南大学对于人才以及生命科学的重视,让国内某知名大学研究员彭城下定决心来到云南。彭城说:“云南省和云南大学都把生物学作为‘双一流’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在政策和平台上具有独特优势,我相信云大的生物学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生命科学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云南大学招才引智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云南大学共引进各层次人才近160名。目前学校院士、“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已达70余人,并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平台、一流的管理,我们希望通过几个‘一流’的协同推进,使云南大学成为人才涌流、大师云集的人才高地。”段红云说。

本刊记者 王学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