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页:先锋策划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政策解读

  • 第06页
    政策解读

  • 第07页
    政策解读

  • 第08页
    政策解读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学习

  • 第14页
    学习

  • 第15页
    学习

  • 第16页
    学习

  • 第17页
    学习

  • 第18页
    先锋论坛

  • 第19页
    先锋论坛

  • 第20页
    先锋论坛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策划

  • 第33页
    先锋策划

  • 第34页
    先锋策划

  • 第35页
    先锋讲坛

  • 第36页
    先锋讲坛

  • 第37页
    先锋讲坛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观察

  • 第41页
    先锋观察

  • 第42页
    先锋观察

  • 第43页
    先锋观察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人物

  • 第49页
    先锋人物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5页
    先锋悦读

  • 第56页
    先锋悦读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0年9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昂族:阔步迈向崭新时代
 
芒市德昂族出冬瓜村新貌 郝亚鑫

“直过民族”德昂族,是居住在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跨境民族。德昂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开发者之一,历史可追溯到秦汉之际的濮人族群。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德昂族被称为“濮人”“扑子”等,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才正式称为“德昂族”。如今的德昂族,人口有2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保山等地。

长久以来,因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德昂族群众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德昂族聚居地区优势产业得到扶持,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德昂族群众以全新的面貌,于2018年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产业壮大,群众富了

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德昂族退休干部杨甲三曾先后担任过出冬瓜乡乡长(即现在的出冬瓜村委会主任)、三台山乡乡长,多年来,对于德昂族群众从贫困走向脱贫致富,他深有体会。

据杨甲三介绍,德昂族的贫困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之前,德宏州德昂族群众仍处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之下,大多数村落还保留着原始公社性质。群众长期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火塘当被的生活,生产力停滞不前,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

新中国成立后,德昂族摆脱了悲惨的命运,结束了被压迫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崩龙(德昂)”被识别为单一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然而,由于缺少农资、技术等,德昂族群众只能靠抛荒来恢复地力。“大家辛辛苦苦一年,种出来的玉米等只够吃六七个月。”杨甲三回忆说,“剩下的日子,都要靠到处借粮、挖野菜等来充饥。”

党和政府在德昂族地区开展长期、持久的帮扶工作,对德昂族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然而,由于受多重因素影响,德昂族群众虽然经历了“输血式”与“造血式”、“救济式”与“开放式”等帮扶,但贫困面貌还是没能彻底改变。

“脱贫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共同为德昂族地区脱贫攻坚“把脉开方”,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澳洲坚果、德昂族传统酸茶等产业。同时,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深厚的德昂族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等。至此,德昂族村落迎来了新的蜕变。

“德昂族一直有制作酸茶的习惯,过去只是自己饮用以及赠送亲朋好友,现在发展成了产业,没想到会那么畅销。”杨甲三退休以后,一直坚持做酸茶。如今,他不但依靠制作酸茶,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还被认定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带出了30多名徒弟。杨甲三告诉记者,在他的这些德昂族徒弟中,通过制作酸茶每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就有10多人。

逐步走出贫困的德昂族群众也越来越自信、开放。“德昂族村民非常热情好客,他们请我们吃特色食品、讲故事传说、喝酸茶,教我们德昂族民歌、跳德昂族舞蹈,还有村民给我们当免费导游,体验十分不错。”来自广东的一对情侣,对出冬瓜村的乡村旅游赞不绝口。如今,旅游业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

道路修通,村子美了

德昂族村寨大多坐落在800米~1500米的亚热带丘陵地区的山头上,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难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基础设施薄弱是德昂族村寨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名长期在德昂族聚居地区工作的老同志告诉记者,以前多数德昂族村寨内道路崎岖不平,在雨季进入寨子,泥水中猪牛粪便横流,难以行走。而如今的德昂族村寨,一改往日脏乱差,无论走进哪个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坦、宽敞的村间道路,一栋栋独具德昂族特色风格的民居,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若隐若现,一盏盏镶有德昂族图腾物的太阳能路灯,彰显出浓浓的德昂族文化意韵……

德昂族村寨的一位村民说,村里的变化可不只这些,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最明显的。“公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交通闭塞极大地制约了发展。”杨甲三说,德昂族村寨远离城镇,居住偏僻,地势复杂,有半数村寨不通公路,运输靠人背马驮。其他通了简易公路的村寨实际上在整个雨季的半年时间里基本不能使用。这不仅使农用物资运输困难,也使农副产品无法转化成商品,导致脱离市场。

三台山乡距芒市仅30公里,过去由于地处偏僻、地势复杂,通信等基础设施跟不上,附近没有像样的市场,每当人们从芒市进入三台山乡的德昂族村寨,时光仿佛倒流,感觉掉进了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村寨。“记忆中,小时候村里有五六辆拖拉机,每周村民到芒市赶集,就全靠这几辆拖拉机了。”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出冬瓜村监委会主任赵腊退回忆说,“从出冬瓜村到320国道有近5公里的路程,这段路是泥巴路,天气好的时候拖拉机勉强可以通行,一遇到阴雨天气,连走路都困难,更别说拖拉机在上面行驶。”为此,村民只能在头一天下午,将拖拉机一辆一辆推到320国道停放,再回村里睡觉,第二天一早步行5公里到320国道乘坐拖拉机到芒市赶集。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和政府加大对德昂族聚居区的扶贫力度,帮助解决水、电、路等问题,改善了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德昂族村寨封闭落后的面貌。

“以前还没修路时,从我们村到芒市,单程就要好几个小时。现在路修好了,只需十多分钟就能到芒市。便利的交通,拉近了德昂族与外界的距离。”赵腊退说。

重视教育,家乡变了

2019年6月,从北京传来的一个好消息令芒市勐戛镇勐稳村风吹坡村民小组振奋。该村德昂族学生杨晓平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成为全国第一个德昂族博士生。杨晓平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当地实施多年的教育扶贫工作分不开。

“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作德昂族青年的表率。”在收获欣喜之余,杨晓平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深深谢意。如今,沐浴着党的政策阳光,杨晓平的妹妹杨小云和杨小兰也分别考入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农业大学。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德昂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群众的教育方式过去以言传身教、口传心记等为主。一直到1956年,三台山乡建立勐丹小学,当地德昂族群众才开始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从此结束了当地德昂族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教育严重滞后,人口素质提高缓慢,成为制约德昂族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相同的地理条件和政策环境中,德昂族群众的生活远远不如当地汉、傣等民族群众。无论是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还是发展多种经营的能力及日常生活的安排都欠缺。究其原因,无疑是人口素质问题。50年来,国民教育在德昂族地区推行的效果并不理想。30岁以上的人口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不到10%,能写会读会算的人在寨子里屈指可数。

这几年,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德昂族聚居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每一个行政村有一所小学,同时还在低年级推行“双语”教学。对于一些中小学教师和管理员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生活补助标准给予提高,培养了一批真正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本民族教师队伍。

“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多年帮扶,以前从来不出大学生的村子,这两年也出了不少大学生。”三台山乡人大主席曹先强感触颇多。“这些年,德昂族不仅有很多大学生,还有了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他们学以致用,为家乡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新变化。”曹先强说。

本刊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何成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