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先锋策划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政策解读

  • 第06页
    政策解读

  • 第07页
    政策解读

  • 第08页
    政策解读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学习

  • 第14页
    学习

  • 第15页
    学习

  • 第16页
    学习

  • 第17页
    学习

  • 第18页
    先锋论坛

  • 第19页
    先锋论坛

  • 第20页
    先锋论坛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策划

  • 第33页
    先锋策划

  • 第34页
    先锋策划

  • 第35页
    先锋讲坛

  • 第36页
    先锋讲坛

  • 第37页
    先锋讲坛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观察

  • 第41页
    先锋观察

  • 第42页
    先锋观察

  • 第43页
    先锋观察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人物

  • 第49页
    先锋人物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5页
    先锋悦读

  • 第56页
    先锋悦读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0年9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米族:千年脱贫梦正圆
 

总人口4万余人的普米族,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怒江州兰坪县境内。据史料记载,普米族起源于青海高原的古羌部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牧民族。千百年来,为躲避战争,寻找宜居之处,普米族陆续从青海高原南迁。13世纪中后期,来到云南边远闭塞、生活环境恶劣的高山密林中,靠养殖山羊、猪、鸡等,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

1960年10月,过去被称为“西番”“巴苴”等的普米族人,正式采用“普米”作为民族名称,得到党中央认可,自此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指导思想,在党和国家精准脱贫攻坚政策大力推动下,通过各方力量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普米族更是村村寨寨换新颜,家家户户奔小康。2019年,普米族全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整族脱贫,圆了千年之梦。

远去的马帮

从兰坪县城出发,沿着新修的平坦盘山沥青路向西北方向进发,一路上绿树成荫、景色优美。车辆行驶四五十分钟,便到达了兰坪县河西乡大羊村。几年前,进村路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烂泥巴路。这条路最初修建于1987年,是一条简易的人马道,后经扩修才成了一条能跑农用车的泥巴路。

大羊村是兰坪县较大的普米族聚居村落之一,过去群众出行和生活物资进村主要靠马驮,从村里赶马去10多公里外的集镇换取生活物资,来回要10个小时。“几百年来,我们村里家家都养马,出行和生活都要靠马帮。没了马就像人没了腿,寸步难行。”大羊村已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和跃根说,如今沥青路通到了家门口,出行都有摩托车、小汽车,马帮的铃声早已远去。

大羊村的变化是普米族村落近年来的真实写照。自普米族陆续迁徙到兰坪县、玉龙县、宁蒗县等地后,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千百年来不通路、不通水,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兰坪县扶贫办副主任和建聪说,要实现普米族群众千百年来的脱贫致富梦想,首先得提升村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为此,自2014年开始,兰坪县拿出专项资金和项目政策,大力实施普米族山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升工程。先后在全县22个普米族聚居村落,全面建设和沥青硬化了200余公里进村公路、22个村177430平方米村间道路、新开挖和硬化62公里村组间道路,沿途还安装了一大批太阳能路灯、改造危桥3座。同时,在22个村子全面建设了农村幼儿园、74个安全饮水工程和23个标准化卫生室……

如今,兰坪县内的普米族村落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群众的住房、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实现了千百年未有的巨变,路上再无马帮铃声,取而代之的是小汽车悠远的鸣笛。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各级党组织还积极行动起来,号召和带领群众以志愿卫生队、感恩服务队等形式,活跃在山乡村组,自发维护道路、修缮水利、清运垃圾。

越走越稳的致富路

当记者来到普米族聚居的兰坪县通甸镇德胜村罗古箐村民小组上组时,正好日上竿头,村里炊烟袅袅,鸡鸣狗吠。村头一块平地里,施工机械正在作业,一栋漂亮的普米族风情四合院已初见雏形。

罗古箐村民小组是兰坪县“东方情人节”发源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五月端午,周边各族群众就会汇聚到这里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15年开始,德胜村依托这一文化优势,引导鼓励村民开设民宿、农家乐,当导游,到景区销售野生菌、虫草,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德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167户636人降到62户218人,户均年增收突破1万元。

千百年来,普米族群众不断游牧迁徙,居无定所。新中国成立后,普米族群众才逐渐在云南定居下来,但还是长期过着半农半牧的贫困生活,没什么固定致富产业。如今,像德胜村这样靠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村子,在普米山乡比比皆是。

据悉,为给普米族群众找到一条持续增收的致富路子,彻底改变贫困生活方式,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兰坪县出台《怒族、普米族精准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方案工作方案》,整合3亿多元发展资金,扶持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同时,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动群众加入各类合作社,从事导游、种植中药材等,参与发展。

目前,全县22个普米族聚居村落已打造了中药材种植基地1200余亩、4个种植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放云岭山羊5500余只,并扶持了一批企业带动发展。大批普米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组织牵线搭桥下,与生猪养殖、山羊养殖、肉牛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企业,达成8年长期托管代养、代种的合作,实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除兰坪县外,玉龙县黎明乡的普米族群众也从老君山旅游产业发展中持续获益;宁蒗县泸沽湖畔的普米族群众则通过种植中药材实现了脱贫……如今,普米山乡村村寨寨都有了自己的致富产业。

消失的木板房

金顶镇干竹河村是兰坪县境内一个普米族主要聚居村。过去,这里家家住在低矮的木板房、杈杈房里。2014年,党的脱贫攻坚春风吹到这里,村民们头一次领到国家相关补贴。靠这笔钱,很多人家第一次盖起新房。2016年,三峡集团开始对口帮扶干竹河村,群众又获得新一轮安居房建设资金。到2017年,全村家家户户都建了崭新的瓦房、四合院,过去低矮、黢黑的木板房再也“无处容身”。

由于千百年来贫苦的农牧生活,即便在定居点,群众也因无钱建房而过着结帐而居、搭木而息的生活。羊皮毡帐、木板房、杈杈房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普米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如今,这梦想已变成了现实。

为了实现群众安居乐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兰坪县围绕“一户一宅”原则,全力推进群众危房旧房拆除、新房建设和提升改造,先后完成2015户普米族群众的危旧房拆除重建,完成1399户群众的房屋美化亮化提升改造。还积极帮助1226户群众实施畜圈改造,实现了人畜彻底分离。针对一些居住分散、发展缓慢的普米族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兰坪县积极把他们纳入各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827名群众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住进了现代化安置小区。

有了安居房,还得让群众有持续收入。兰坪县通过在安置点附近就近发展致富产业,提供生态护林员、卫生员、消防队公益岗位等办法,确保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经济收入来源。还在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建设葡萄和蔬菜种植基地、扶贫车间,通甸镇建立万亩特色水果种植基地、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带动包括普米族群众在内的1000余名各族群众就业。

目前,已有2734名普米族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或劳务输出,就业率达94%以上。其中,通过公益岗位和劳务输出,实现就业的易地扶贫搬迁普米族贫困群众达1316人。

……

2019年底,兰坪县境内的4904户20441名普米族群众实现整族脱贫,占了全国普米族人口的50%以上,普米族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已然实现。而为兑现“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玉龙县、宁蒗县等地的普米族群众也正在当地党委、政府带领下,依托国家好政策,昂首阔步走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

本刊记者 刘 宇 通讯员 杨跃齐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