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先锋经验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文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要文

  • 第14页
    要文

  • 第15页
    学习

  • 第16页
    学习

  • 第17页
    学习

  • 第18页
    学习

  • 第19页
    先锋论坛

  • 第20页
    先锋论坛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策划

  • 第33页
    先锋策划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观察

  • 第37页
    先锋观察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经验

  • 第43页
    先锋经验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人物

  • 第49页
    先锋人物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5页
    先锋悦读

  • 第56页
    先锋悦读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0年10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衣厂的“口罩战疫”
 
疫情初期,云南奥斯迪在昆员工全力投入口罩生产

2020年1月28日凌晨,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奥斯迪)的制衣生产线上,诞生了企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口罩。这款由企业自行研发的新产品不计成本、不公开销售,由辖区政府集中消毒后统一调配发放,用于非一线行业的日常防护。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一季度,每天有上万个民用防护口罩,从云南奥斯迪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制衣厂“新鲜出炉”。这一前所未有的尝试,有效缓解了昆明的“口罩荒”,也让市民在料峭春意中感受到融融暖意。

自制口罩支援疫情防控

2020年1月28日,大年初四。一次由云南奥斯迪党委临时召开的防疫工作部署会,在公司总部会议室紧张进行。会议很简短,凝重气氛贯穿始终。董事长王国辉宣布,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云南奥斯迪即刻起全面复工复产,规模化生产民用防护口罩,以缓解昆明市日趋紧张的防疫物资供应。

在外人看来,一家生产西服近40年的老牌制衣企业,有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有技术精湛的工人,生产口罩不过是“杀鸡用牛刀”。然而,所有与会者脸上的疲惫和眼底的血丝不经意给出了答案——难!

数小时前,总经理沈长虹刚带领公司研发团队通宵完成了民用防护口罩的初步研发工作。自制口罩实属无奈之举。1月27日,得知昆明“口罩荒”的沈长虹匆匆结束休假返昆。公司原计划买口罩进行社会捐赠,但先后与数家口罩生产企业取得联系后,计划都落空了。“买不到口罩,为何不自己生产呢?”沈长虹跟班子成员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后,顾不上吃饭,直奔制衣厂,召集在昆过年的研发人员连夜研制口罩。

1月28日凌晨,云南奥斯迪制衣厂生产车间灯火通明。沈长虹拆解了10余个医用、民用防护口罩做模板,分析研究口罩的材质和结构,并在网上搜索口罩的制作流程,让研发人员依葫芦画瓢设计样板口罩。经过多次修改和反复推敲,第一个民用防护口罩样板宣告成功。

样板口罩有6层,头层是纯棉面料,中间两层是熔喷棉,其余则是无纺布。为了实现相对严密的防护效果,研发人员还为口罩专门设计了褶皱,供使用者根据脸型调节佩戴。握着这个口罩,沈长虹兴奋异常。而尚在浙江过年的公司党委书记郭尚跃和制衣厂厂长王素芳也立即结束休假启程返昆。

沈长虹找到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明企业想把制衣生产线临时调整为口罩生产线的想法,得到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同意企业临时生产口罩,但仅用于疫情防控,不向市场公开销售。

破解难题稳定生产秩序

“短会上,大家达成两点共识:一是马上召集所有在昆工人复工复产,将制衣生产线全部转为生产民用防护口罩。二是在生产车间成立临时党支部,由董事长王国辉任书记,实现‘一座堡垒就地建、一面旗帜当面亮’。”郭尚跃介绍说,会上,对民用防护口罩的生产任务做了详细的责任划分,由王国辉和沈长虹率领11人组成的党员突击队,负责原材料采购和人员调配,王素芳主抓生产流程和质量把控。

郭尚跃认为,尽管2017年才通过“人才引进”机制加入企业,但王素芳技术过硬、心理素质佳,是公司上下一致公认的。在2019年初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接到复工任务后,王素芳在最短时间内辗转浙江温州、江西上饶等地返回昆明。在她熟悉的生产车间里,一群经过初步培训的兄弟姐妹,正渴盼着与她并肩作战。

在生产车间鲜艳的党旗下,复工动员会的精神内核被概括成简短有力的8个字——勇于承担,不惜成本。面对义无反顾回到工作岗位的员工,王国辉动情地说:“如果没有享受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我们这批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企业就没有今日的辉煌。现在不是盘算成本、计较得失的时候,疫情面前,企业必须担起责任,无条件回馈社会。”

然而,正当工人们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时,新的问题摆在眼前。人有了,技术有了,原材料从哪里来?“2月初,口罩的核心成分熔喷棉格外稀缺。起初,熔喷棉的采购价是2万元/吨,随后飞速飙升到30万余元/吨,还时常断供,找不到货源。”郭尚跃算了笔账,综合原材料和人工费用,一个口罩的成本价高达7.8元。

为了缓解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困境,沈长虹给在昆明螺蛳湾商城销售原材料的老友打了求助电话。“朋友已经返乡过年,让我直接带人去撬开仓库门锁搬货,搬多少记录在案。特殊时期,只谈感情,不谈钱。”沈长虹感慨,正是得益于朋友的无私相助,原材料稀缺的问题才得以缓解。

争分夺秒跑出“加速度”

在党员突击队为保障生产秩序着急时,王素芳也为如何提升口罩产量愁眉不展。“我们做西服早已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做口罩却又彻底回到了全手工生产。排布、裁剪、缝纫、包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依靠手工完成,根本没有捷径可走。”据王素芳回忆,复工初期,到岗的工人仅有100多人,无法进行机械化量产,口罩产量一度惨淡。

“按计划,我们的民用防护口罩目标产量是每天2万个。但即便工人两班倒,每天加班加点到凌晨,也只能做出2000个口罩。不仅如此,复工初期尚处于春节假期,餐饮供应不稳定,工人每餐只能吃盒饭,有时只有炒面和炒米线。”王素芳敏锐察觉到,焦虑和低落的情绪在生产车间悄然蔓延。

对此,党员突击队及时挺身而出,11名成员各司其职,一方面聘请厨师驻厂做饭,改善全厂工人的餐饮条件;另一方面与王素芳进行沟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思路。王素芳按照钉耳带、包边、车熔喷棉等不同工序将工人分组,成立微信“产量群”,以报表形式每天在群内公布各小组产量,对高产的小组进行嘉奖,以此激励大家。

“此次抗疫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最终能够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息息相关。”复工期间,王素芳长时间站立、行走,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即便疼痛难忍,她也只在病床上躺了两天,便绑着护腰带重返岗位。

“看着党员突击队的成员为了保证产量,每天早出晚归、四处奔走,这种感染力是难以抗拒的,我躺在病床上也不踏实。”王素芳说。

2000个、5000个、1万个……当民用防护口罩的日产量达标时,王素芳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入党心愿。因在疫情防控生产一线表现突出,王素芳通过组织考察,成为预备党员。3月19日,王素芳在生产车间宣誓入党。

截至3月19日,被列为国家、省、市疫情防控物资重点保供企业的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已累计生产181万个民用防护口罩,捐赠60余万个民用防护口罩支援抗疫和企业复工复产,总价值468万余元。

3月26日,沈长虹在微信朋友圈透露,占地5000平方米的医用防护物资生产10万级洁净车间即将投产。该车间拥有口罩生产线10条,日产能100万个;防护服生产线4条,日产能5000套。

惊心动魄的60天,与疫情赛跑的经历让每一位亲历者刻骨铭心。车间外,春暖花开。疫情终将散去,胜利就在前方。

本刊记者 唐 娜 云南奥斯迪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