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页:先锋策划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要文

  • 第06页
    要文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要文

  • 第14页
    学习

  • 第15页
    学习

  • 第16页
    学习

  • 第17页
    先锋论坛

  • 第18页
    先锋论坛

  • 第19页
    先锋策划

  • 第20页
    先锋策划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策划

  • 第33页
    先锋策划

  • 第34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第35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第36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第37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第38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第39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第40页
    先锋观察

  • 第41页
    先锋观察

  • 第42页
    先锋观察

  • 第43页
    先锋观察

  • 第44页
    先锋讲坛

  • 第45页
    先锋讲坛

  • 第46页
    先锋讲坛

  • 第47页
    先锋讲坛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先锋经验

  • 第50页
    先锋经验

  • 第51页
    先锋经验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先锋人物

  • 第54页
    先锋人物

  • 第55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6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五年民族团结之花更绚丽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云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

“十三五”以来,云南作为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紧紧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各项工作,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补齐短板

改写民族地区发展历史

长久以来,由于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而起步晚、底子薄、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了发展。

“十三五”期间,云南加快沿边公路和乡村公路建设,实现有条件的沿边行政村之间公路通畅。“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沿边地区一定规模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建成2.5万公里。同时,还不断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少数民族聚居村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到8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

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地处西南边陲,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古老村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畜饮水困难等,村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5年7月,阿昌族被国家列为重点帮扶的人口较少民族,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关璋村也重新规划,盖起了关璋新村。

如今,走进关璋新村,村落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村子间的道路用石板或碎石铺成,往来方便。“原来村里只有一条乡村土路,大型车辆不能进到村里,现在修通了公路,大型旅游车可以直接开到村里。打造新村后,引进水源,硬化道路,完善基础设施。来的人多了,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了。”一名阿昌族村民高兴地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过去,怒江地区傈僳族聚居区群众住房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居住条件和出行条件较差。“以前,村里运货物都靠肩挑背驮,进出都是泥巴路,现在摩托车、电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从县城打车可以直达家门口;过去,每天都要到一公里外背水喝,现在家里都装了自来水……”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村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怒族村民和永说。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并非偶然。“十三五”期间,云南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项目建设投资376亿元。同时,大力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进行整体规划、整族帮扶。如今,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

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66.96亿元,比2015年增长67%,“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9.4%,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连续1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力推动

民族团结创建再创辉煌

金秋放眼彩云南,民族大省更和美;今朝聆听彩云南,和谐交响最动人。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5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带领下,云南各族儿女牢记嘱托,站在全国、全省工作大局和战略高度,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村民小组,一张村民“全家福”秀出了云南“最炫民族风”:家庭成员身着汉、藏、白、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的服饰,十分惊艳。这个有7个民族聚居的村庄,125户村民亲如一家,多年来实现“零上访”,20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郑家庄村也因此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

2020年11月17日晚,普洱市脱贫攻坚纪实剧《扶贫路上一家亲——宾弄赛嗨》在云南大剧院正式演出。

“宾弄赛嗨”系傣语,意指“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近年来,普洱市紧紧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创造了“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机制,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团结、合力攻坚的新路子,从而成为创新实践民族工作的普洱样板。

“十三五”期间,云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理、西双版纳、楚雄、普洱、昆明、红河6州(市)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石林、禄劝等59个县(区)、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与此同时,云南还制定《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深入实施示范区“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建设了26个民族团结示范县、129个示范乡镇、2044个示范村和一大批示范户。

挖掘资源

民族文化魅力传四方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是外界对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印象。近年来,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拉祜族群众将能歌善舞的特长发挥到极致,传承、保护、发扬了拉祜族芦笙舞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给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2006年以前,老达保村民小组年人均纯收入仅1715元。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在公司的带动下,当地村民养成农忙到田地里干活,农闲时背上吉他唱歌、跳舞的习惯。全组村民通过表演歌舞,每年人均分红超过4600元。

老达保村民小组成立演艺公司的做法,是云南在传承、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瑰宝方面的一个缩影。云南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5年来,云南更加注重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保护、传承和开发优秀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

楚雄州大姚县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集工艺、民俗、实用于一体。“十三五”期间,大姚县把发展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彝族刺绣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提高产品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上下功夫,让彝族刺绣工艺品走出大山,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市场。

目前,大姚县共有16家彝绣企业,其中龙头企业2家、彝绣微企业3家、彝绣专业合作社2个,全县从事彝绣的妇女达9700多人,彝绣产业成为大部分妇女增收的主要途径。一些妇女实现居家创业,一些则变身成为彝绣经纪人,彝绣成为增收致富的新帮手。

在2016年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上,来自云南文山的壮族坡芽歌书合唱团获得冠军组无伴奏民谣组金奖,这次亮相让更多人听到来自云南壮族流动的“坡芽歌书”的歌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云南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充满自信地与世界对话,让世界聆听“云南的响声”。

“如今,云南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激情演绎民族文化的经典与辉煌。坚守本来,吸收外来,开辟未来,一幅展现七彩云南魅力的画卷,在云岭大地不断铺展。”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