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先锋观察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政策解读

  • 第06页
    政策解读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学习

  • 第14页
    学习

  • 第15页
    学习

  • 第16页
    先锋论坛

  • 第17页
    先锋论坛

  • 第18页
    先锋论坛

  • 第19页
    先锋策划

  • 第20页
    先锋策划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乡村振兴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先锋观察

  • 第33页
    先锋观察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讲坛

  • 第37页
    先锋讲坛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经验

  • 第43页
    先锋经验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人物

  • 第49页
    先锋人物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5页
    先锋悦读

  • 第56页
    先锋悦读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4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生物多样性系列报道
大山包里的护鹤情
 
黑颈鹤在觅食

黑颈鹤是国际公认的珍稀濒危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在青藏高原繁殖,在云贵高原过冬,数量十分稀少。

昭通市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近年来,在各级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努力下,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量不断增多,大山包鹤翔于天、声闻于野的奇景也逐渐为世人所知。

然而,觅食地受人畜干扰、食源减少、湿地植被退化以及旅游开发等问题,给黑颈鹤保护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立法保护栖息地 迁徙数量翻倍

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历史上就是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长久以来,当地群众将黑颈鹤(俗称“雁鹅”)视为“神鸟”,有自觉保护黑颈鹤的传统习惯。1988年12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有关专家,在大山包考察后确认,每年到大山包越冬的大型候鸟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1990年,大山包被确定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学科组成员、昆明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孔德军告诉记者,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越冬种群最为集中的越冬地和迁徙中途停歇地。对黑颈鹤的保护和研究,不但对探明黑颈鹤越冬地种群的数量、结构等生态学问题有意义,对观察和研究黑颈鹤的行为、越冬习性等也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据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大山包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赵子蛟介绍,多年来,在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保护区管护局仍长期坚持对黑颈鹤种群的监测,护鹤员每天记录黑颈鹤活动范围、规律、觅食地点、栖息集中地等,还对病、残、幼鹤进行救护治疗。

“平时村民见到受伤的野生动物会送来管理站,我们会给予一些奖励作为鼓励。如果捡到黑颈鹤送到管理站,奖励更高。”大山包保护区管护局大海子管理站工作人员王远剑说,为调动当地村民积极加入到黑颈鹤等动物保护工作中,保护区专门出台了一些奖励措施。“黑颈鹤撞高压线受伤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几起,有了奖励措施后,村民捡到黑颈鹤以后都会自觉送到管理站。”王远剑说。

为了让黑颈鹤有个安心的栖息之所,2009年1月1日,昭通市实施了《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区实现了“一区一法”。2018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又对此条例进行了修订,为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了坚强法制保障,推动保护区法治化、规范化管理。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来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仅有930只,而2020年11月30日,大山包黑颈鹤迁徙数量达1938只,是至今为止大山包监测到黑颈鹤数量的最高纪录。

村民迁移 缓解人与鹤争地矛盾

孔德军表示,黑颈鹤数量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量增加,使黑颈鹤主要繁殖区——西藏色林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增加,从而改善了繁殖区域的环境,进而促进了黑颈鹤的繁殖。“但再过几年、十几年……冰川融化速度减慢,或者全部融化完,湿地面积缩小,又威胁着黑颈鹤的生存。”孔德军说。

赵子蛟也表示,尽管在大力保护下,黑颈鹤数量在过去10年里快速增长,但数量上升并不意味黑颈鹤栖息环境得到了改善。相反,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生存环境退化,仍是黑颈鹤面临的主要威胁。

“受威胁因素主要是盲目开发、湿地被改变用途。”赵子蛟说,居住在大山包大海子以及跳墩河周围的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以海垡作为燃料。而海垡是从沼泽地里的草腐烂后沉积而成的泥炭,村民挖海垡必然对沼泽地造成很大破坏,进而破坏黑颈鹤的活动区域。自1994年起,保护区已禁止挖海垡。然而,如果不能保证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延续性,群众迫于生存压力有可能导致退耕还湿后复垦的风险增加。

近年来,为了促进黑颈鹤与当地村民和谐共生,大山包保护区管护局以及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举措,如从小海坝、尖嘴屋基等黑颈鹤夜宿地迁出村民330余户1300多人,并将迁出村民所遗留的8000多亩耕地全部恢复成草场和湿地,有效缓解了人鹤争地的矛盾。

孔德军告诉记者,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某草原是黑颈鹤主要繁殖地,但由于过度开发,游客追逐黑颈鹤拍照、惊扰野生动物的行为时有发生,以及非法进入湿地踩踏草甸、吃烧烤、乱扔垃圾、乱搭帐篷等现象频发,直接导致‘人来鹤走’的后果。”孔德军说。

2017年9月,55公里长的大山包一级公路通车在即,昭通市昭阳区政府却叫停了大山包旅游。“如果不叫停的话,沿着这条设计时速60公里的公路,从昭通市区到大山包看黑颈鹤将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内,更多的客流车流会涌入保护区。”昭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暂停大山包旅游,当地政府对保护区生态保护进行了系统规划,优化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同时,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及时清理整改,组建综合执法队,劝返旅游车辆及游客,及时制止干扰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违法行为。

需扩大食源地 优化湿地生态系统

“大山包环境承载力有限,绝不能不负责任搞简单开发,草草规划、一建了之。如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当,必然是人进鹤退。”昭通市一名干部表示。

居住在大山包镇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黑颈鹤每年10月份来大山包越冬,次年4月飞离大山包,在此停留的时间为6个月左右。而每年二三月份是当地村民播种的季节,村民播种下去的马铃薯和燕麦种子,都被黑颈鹤刨吃了。为解决这一矛盾,保护区牵头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当地村民按照传统种植方式,在黑颈鹤主要栖息地种上马铃薯和苦荞、燕麦、玉米。丰收时只收一部分,另一部分则留给黑颈鹤觅食,而村民的损失部分,则由保护区向相关部门争取费用来补贴合作社。

“黑颈鹤保护问题,核心是重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赵子蛟说,针对目前保护区退耕地复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严重不足等问题,应向各级相关部门以及主管部门争取补偿资金,提高野生动物肇事和退耕还湿补偿标准,以此提高村民参与保护黑颈鹤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开展湿地植被恢复项目。针对保护区内过度放牧造成湿地植被退化问题,开展补种草种、加强管理等,恢复、扩大湿地植被,从而扩大黑颈鹤觅食区域。

孔德军认为,保护黑颈鹤任重而道远,目前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加大食物源基地的建设。人工投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过度的人工投喂不但会造成黑颈鹤的食物单一,还会造成黑颈鹤逐渐丧失野性,过分依赖人类。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以及完善工作机制。在保护区管委会的牵头下,国土、林草等各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工作,杜绝“九龙治水”的局面。“保护区管委会没有土地管理权、执法权等,因此,相关工作仍需相关部门配合。”孔德军说。此外,还要规范管理外来人员进入保护区造成对湿地的破坏。目前,大山包保护区仍有不少原住民居住,原住民的亲朋好友进入,随意踩踏和产生垃圾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和破坏湿地资源和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本刊记者 杨旭东 郑远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