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先锋观察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政策解读

  • 第05页
    政策解读

  • 第06页
    政策解读

  • 第07页
    政策解读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要文

  • 第14页
    要文

  • 第15页
    要文

  • 第16页
    要文

  • 第17页
    要文

  • 第18页
    学习

  • 第19页
    学习

  • 第20页
    先锋论坛

  • 第21页
    先锋论坛

  • 第22页
    先锋论坛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观察

  • 第33页
    先锋观察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讲坛

  • 第37页
    先锋讲坛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乡村振兴

  • 第41页
    乡村振兴

  • 第42页
    乡村振兴

  • 第43页
    先锋经验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人物

  • 第48页
    先锋人物

  • 第49页
    先锋人物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5页
    先锋悦读

  • 第56页
    先锋悦读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5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生物多样性系列报道
五针白皮松的发现与拯救
 
34
3434  五针白皮松2021·05

在云南东北部巧家县白鹤滩镇与中寨乡交界的山脊两侧,生长着世界上仅存的34株五针白皮松(又名“巧家五针松”)(Pinus squamata X.W.Li)。偶然的发现,让这个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由于分布区狭窄,种群退化严重,1999年,五针白皮松被纳入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被列入全球100种最濒危物种名单。从发现到深入研究,从濒临灭绝到生长趋于平稳,如今,五针白皮松在各方拯救下已摆脱灭绝危机。

意外发现珍稀树种

“看,那个白色树干就是五针白皮松。”站在巧家县白鹤滩镇杨家湾村樟木箐山脚,顺着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以下简称“药山管护局”)杨家湾管护站副站长高顺勇所指的方向望去,笔直的白色树干在阳光的照射下极为显眼。每一株五针白皮松身上都挂有一个“身份标识”,从1号到34号,每株二三十米高,树龄在19年~57年之间。“目前发现的野生五针白皮松,全世界仅存34株,均分布在巧家县白鹤滩镇樟木箐、中寨乡付山村徐家湾这两处。”高顺勇说。

在老一辈的记忆中,野生五针白皮松并没有现在那么稀少。40多年前,五针白皮松还被当地群众当成普通树种砍伐。直到1990年的一天,一位名叫海中奎的教师到杨家湾村采购木料时,看见被村民称为“白皮松”的奇特树木,敏锐的直觉促使他将此事告知市、县两级林业局(现林业和草原局)。市、县林业局林业志办公室人员专程上山察看后,以《它是什么树》为题在《云南林业》刊发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当时在西南林业大学树木学教研室任教的李乡旺教授的关注。

“当时,我在云南省古树名木志办公室兼职,一天,突然收到昭通市林业局林业志办公室发来的巧家发现的白皮松照片以及枝条标本。大家一开始认为这种‘白皮松’靠近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但又不像,又让他们寄来了果实。后来发现这果实跟我们以前见过的松树都不一样,并不属于华山松。”据李乡旺回忆,办公室立马抽调李乡旺、朱宝华等人前往巧家县开展调查。

1991年,李乡旺、朱宝华两人前往巧家县杨家湾做专题调查,采集到了松树标本后便一心扑在案头工作。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他们通过大量查阅中外文献,反复往返巧家县调查,逐一排除世界上可能存在的物种,最终确认这是我国云南特有的一种珍稀植物——五针白皮松。

李乡旺、朱宝华发现,巧家的白皮松与我国北方的白皮松有很大区别,北方的白皮松叶为三针一束,而巧家的白皮松叶是五针一束。1992年,经研究认定,将该类白皮松定名为五针白皮松。由于它仅在巧家县被发现,人们也称它为巧家五针松。

在李乡旺看来,五针白皮松如此稀少有多重原因。“一方面是其物种本身的原因,这类裸子植物在长期的植被演替和生物演替过程中衰落了,繁殖力越来越低,不再适应目前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人为活动的影响,如果发现再晚一步,可能这个物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李乡旺说。

多方保护摆脱灭绝危机

五针白皮松的惊人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如何保护好这类珍稀树种,也成了巧家县的头等大事。药山管护局科研所副所长钟乾娟告诉记者,自1990年发现五针白皮松以来,巧家县政府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重点保护。

五针白皮松分布区被纳入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后,药山管护局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五针白皮松开展采种育苗、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科研监测等工作。为保护五针白皮松野生植株及其生境不被破坏,药山管护局加强对人员进出保护区的管理,严厉禁止采伐、修枝采果、破坏生境等行为,并开设防火隔离带、建立防火预警体系等。

“前些年云南大旱,靠工作人员背水上山浇水才保住了五针白皮松。近年来,随着松褐天牛、小蠹虫等害虫增多,加上五针白皮松原生境邻近松材线虫病疫区,我们特别担心五针白皮松感染松材线虫病,这是一种松树的‘癌症’,一旦发现只能把整棵树砍了。所以,每年春秋两季对五针白皮松进行松材线虫病监测及普查,是我们的常规工作之一。”据钟乾娟介绍,在药山管护局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五针白皮松及其生境至今未因遭受火灾、人为砍伐、森林病虫害等受到严重破坏,对五针白皮松的保护颇有成效。

“为扩大五针白皮松种群数量,降低其灭绝风险及濒危程度,我们从野生植株上收集种子,筛选、育苗以后再进行近地移植和迁地移植等工作。”钟乾娟说,虽然这看起来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但做起来颇考验耐心。由于没有对五针白皮松的保护与研究经验,药山管护局的工作人员在简陋的育苗基地里摸索着选种、育苗,逐渐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规律。“该树种的种子在野外自然环境下发芽率比较低,幼苗野外生存适应能力也比较差,好在经过人工管理后,种子发芽率及幼苗野外存活率提高了。”钟乾娟告诉记者。

在2010年—2016年间,通过西南林业大学李乡旺项目组、云南大学胡志浩课题组、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繁育项目、云南省林业厅(现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五针白皮松近地保护项目等实施,在巧家县内多个地方进行了五针白皮松的育苗及迁地栽培。目前,在巧家县内移植存活植株2281株,在巧家县外移植存活植株798株,苗圃内保存幼苗约2000株。除野生植株外,现总共人工繁育保存了五针白皮松幼苗幼树约5000株,分别种植在不同生境地点。

“看着它们在一代代工作人员的精心培育下,从小树苗长成10多米高的大树,非常有成就感。”钟乾娟感叹道。

需深入研究其物种多样性

随着机构、人员及设备的逐渐完善,如今,药山管护局对每株五针白皮松进行编号管理,统计其所处GPS坐标、海拔、基径、胸径、树高及生长发育情况,建立“一株一档”基础数据档案;在五针白皮松原生境建立固定监测样地,对其植被群落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对包括人工移植在内的五针白皮松开展多次监测调查。

在昆明植物园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里,几十株于2015年从巧家县引种的五针白皮松正茁壮成长。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二级)、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卫邦博士带领的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正在深入开展其迁地保护生物学研究。

“五针白皮松在就地保护和近地保护方面做得很好,但还不能充分发挥其生物多样性功能。所以,需要通过在植物园、树木园或专业种质资源圃开展迁地保护的同时,为它们寻找适合的区域开展规模化种群重建工作,才能遏制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达到更有效的保护。”在孙卫邦看来,建立迁地保护基地,使五针白皮松维持其种群的延续,是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对在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植株开展动态监测、科学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同时,急需开展其生理生态特性和根际土壤生态学特征研究,从而指导种群重建和资源发掘利用工作。”孙卫邦说。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拯救一个将要被大自然淘汰的物种?换句话说,为什么一定要重视物种的多样性?”孙卫邦告诉记者,以五针白皮松为例,它的形态特征非常特殊,不但对于阐明松树的演化具有重要价值,其基因资源或许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宝藏库。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障每个物种生存的权利。”在孙卫邦看来,一个物种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还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一个物种都有存在的意义,这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也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基础。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 陈 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