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先锋经验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政策解读

  • 第05页
    政策解读

  • 第06页
    政策解读

  • 第07页
    政策解读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要文

  • 第14页
    要文

  • 第15页
    要文

  • 第16页
    要文

  • 第17页
    要文

  • 第18页
    学习

  • 第19页
    学习

  • 第20页
    先锋论坛

  • 第21页
    先锋论坛

  • 第22页
    先锋论坛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观察

  • 第33页
    先锋观察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讲坛

  • 第37页
    先锋讲坛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乡村振兴

  • 第41页
    乡村振兴

  • 第42页
    乡村振兴

  • 第43页
    先锋经验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人物

  • 第48页
    先锋人物

  • 第49页
    先锋人物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5页
    先锋悦读

  • 第56页
    先锋悦读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5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理古生村:党建引领洱海治理
 
百余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基本建成

大理州大理市古生村是洱海畔的一个白族古村落。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来到古生村,称赞古生村“让人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记得住乡愁”,并在洱海边留影“立此存照”,叮嘱干部群众一定要保护好洱海。如今,6年过去了,从洱海保护到村民的生产生活,古生村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洱海一度污染严重

苍山脚,洱海畔,一条草木葱郁的生态廊道出现在洱海沿线,犹如给洱海戴上了一个绿色花环。

古生村村民李延芬的家,位于生态廊道外侧。面湖一侧,湖面水鸟纷飞,消失已久的海菜花逐渐露出水面,鱼儿在水中畅游……

“这几年洱海水质越来越清,快赶上我们小时候了。”42岁的李延芬是一名党员,她见证了洱海和古生村发生的变化。

李延芬家祖祖辈辈临洱海而居,“靠水吃水”。在她记忆中,洱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古生村人。“小时候,手放到洱海里捧一捧水,就能捞起不少鱼虾。”李延芬说。

随着经济发展,村民开始种植烤烟、大蒜,越来越多的农田里搭起大棚,用起了塑料薄膜,农药、化肥包装袋随处可见。眼看洱海水质一天天变差,李延芬心痛不已。

由于污水排放、网箱养鱼、围湖造田等,古人笔下“澄明万象丽,照耀金银宫”的洱海,曾经一度变成“臭海”。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爆发蓝藻。“整个湖面飘着厚厚的一层绿色的东西,几乎看不到水了。”李延芬对此记忆犹新。

全民参与抢救母亲湖

2014年起,李延芬利用自家面湖的房屋开起餐馆,每天可入账数千元。李延芬的父母、丈夫都在店里帮忙。

收入虽增加了,可看着眼前的母亲湖不时浮起一片蓝藻,李延芬却心生忧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还能不能看到这一湖清水”。

洱海治理刻不容缓。进入21世纪,大理州委、州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保护治理,然而,由于保护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超乎寻常,洱海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2016年11月开始,大理州开启“抢救模式”治理洱海,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展开洱海治理“七大行动”。为减少入湖污染,2018年,大理划定了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所有在生态红线之内的民宅都拆除腾退到红线外,并实施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古生村党支部通过召开户长会、村民大会等,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宣传方式,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洱海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宣传到古生村每家每户,号召和动员全体村民参与建设。

恢复生态党员作表率

为了建洱海生态廊道,距湖边15米范围的房屋都要拆掉,以便把湿地恢复起来。李延芬家的餐馆,正好在拆迁范围之内。

望着面前波光粼粼、霞光潋滟的洱海,内心有个声音不断提醒李延芬:“我是党员,应该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拆!”

虽然父母、丈夫都不同意,但李延芬不断给家里人做思想工作。“拆迁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发展,不如趁现在政策好,赶紧拆了。”在李延芬的劝说下,一家人达成共识。她成为村里第一个在“三线”划定中带头拆除靠近洱海房屋的村民。

有了李延芬一家带头拆迁,村里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一遍又一遍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面对面与搬迁户沟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最终,古生村生态红线内的53户全部进行了拆迁,整体退让和拆迁工作进展顺利。

如今,新建成的洱海生态廊道把沿岸各村连接在一起,使各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村落成为“围绕洱海的一串珍珠”,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旅游经济发展和就业,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本刊记者 袁海毅 郝亚鑫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