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先锋经验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政策解读

  • 第05页
    政策解读

  • 第06页
    要文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要文

  • 第14页
    要文

  • 第15页
    要文

  • 第16页
    要文

  • 第17页
    要文

  • 第18页
    学习

  • 第19页
    学习

  • 第20页
    学习

  • 第21页
    先锋论坛

  • 第22页
    先锋论坛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策划

  • 第33页
    先锋策划

  • 第34页
    特别报道

  • 第35页
    特别报道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先锋观察

  • 第39页
    先锋观察

  • 第40页
    先锋观察

  • 第41页
    先锋观察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讲坛

  • 第44页
    先锋讲坛

  • 第45页
    先锋讲坛

  • 第46页
    先锋讲坛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先锋经验

  • 第50页
    先锋经验

  • 第51页
    先锋经验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先锋人物

  • 第54页
    先锋人物

  • 第55页
    先锋悦读

  • 第56页
    先锋悦读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6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龙岩:红色老区谱写绿色新篇
 

翻开党史,地处闽西的福建省龙岩市曾留下厚重的一笔。这里,曾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土地革命最先在这里实践、古田会议在这召开,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沧海桑田,走进今天的龙岩市,林木葱郁、物阜民丰。这里,勤劳智慧的群众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红土地”上写出“绿文章”。

造林 荒山披上绿装

闽西大地随处可见的绿水青山,并非自古已然。曾经的龙岩市因受各种因素影响,饱受生态恶化的困扰,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龙岩市长汀县就是深受生态恶化影响的地区之一。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生态环境恶劣、人们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讲解员介绍说。

长汀县作为革命老区,曾经发生过松毛岭保卫战,还曾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战火的硝烟已成为过往,其留下的红色文化却深入人心。在“星火燎原、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指引下,长汀群众向水土流失发起“总攻”。

从1983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县作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的试点,开始全面进行整治。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为长汀水土保持工作题词:“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此后,习近平多次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这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指明了方向。

随着治理工作逐步推进,“老头松”改造、小穴播草、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等一项项治理新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出来。

仅有这些探索经验还不够,治理还得从人们的生活习惯入手。“以前,‘烧大灶’是群众厨房普遍的用能方式。现在,实施‘电气化’之后,厨房的用能模式更加绿色环保。”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讲解员介绍说,水土流失治理开始后,县里着手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农村电气化工程,推动“以电代柴”。

与此同时,长汀县还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土流失治理中。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各项措施的持续实施,长汀县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截至2020年底,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146.2万亩下降到31.5万亩,水土流失率从31.5%降至6.78%,森林覆盖率则由58.4%提高到80.3%。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长汀县走出了一条“浊水荒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长汀路径”,实现了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成为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范。

护林 改革创新破难题

造林难,护林更难。为了保护好生态,龙岩市针对林地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拿出了革命斗争精神,蹚出了一条林改新路。而这其中,不得不提龙岩市武平县。

从1926年10月成立福建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开始,武平就成为一片红色热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三进武平,这里不仅是中央苏区县,还是“共和国空军之父”刘亚楼将军的故里。时光荏苒,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一直在这里延续。

进入21世纪,作为一个林地较多的山区县,集体林权制度中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逐渐凸显出来。2001年之前,由于产权模糊,农民对集体林不想管、不敢管,而村集体又管不住、无法管。“作为林业大县的武平,陷入了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的困境。”武平县博物馆讲解员说。

这些问题引起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林改呼之欲出。为破解林业发展困境,2001年6月,武平县选择万安乡捷文村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到武平调研林改工作,指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推动了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此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拉开序幕,并最终在全国铺开。武平县也因此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

“林地分给农民管理后,谁造林谁受益。”武平县城厢镇云寨村党支部书记邱国忠告诉记者,林改给当地带来了较大变化,极大地激发了群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

然而,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系列后续难题接踵而至。比如“分山到户”后,虽然林农积极性高涨,但造林的钱从哪里来?林子怎么管护?如何才能致富?为此,当地又启动了新一轮改革。

武平县万安镇党委书记王剑斌表示,近年来,当地持续探索推进林业配套改革,创造性地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和探索兴“林”扶贫和“普惠金融•惠林卡”金融新产品。

“比如农民被划入保护区的商品林,通过政府出资回赎的方式,一次性购买30年。”王剑斌说,这一尝试,让农民在林权不变的情况下,不仅不需要管护已被赎买的林地,还能获得一笔发展资金,投入新产业发展,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破解了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让龙岩市林业发展更有底气,步入了发展新阶段。

用林 掘金绿色产业

有了绿水青山,还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发挥这些“红”与“绿”的资源优势,让革命老区焕发生机与活力?为此,龙岩市在用林方面动足了脑筋。

走进龙岩市永定区金砂乡,在绿水青山间,永定暴动遗址依然保护良好。昔日福建省革命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就发生在这里。如今,一个结合当地红色文化开发的金砂红色小镇已初具规模,来到这里不仅可以聆听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还能体验浓郁的绿色生态乡村游。

结合本地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湿地旅游、森林旅游等,成为龙岩市用好用活绿色资源发展经济的有力抓手。

在武平县,一片跨省流域山地河流区域被打造成“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建成5年来,不仅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引来了更多白鹭等鸟类栖息,还成为一个旅游热门地。在武平县,类似的绿色景区还有很多。2020年,武平县森林旅游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总收入11亿元。

除了发展旅游,龙岩市通过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助农增收致富。在林业改革策源地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一种名叫“富贵籽”的林间植物,因挂果时间长、造型美观,被培育成观赏花卉。“根据植株大小、造型美观程度,每盆售价可达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当地村民高兴地说,这种原本在山林里不起眼的植物,现成为赚钱的宝贝。同时,该村还通过发展林下紫灵芝种植产业等,使林下经济蓬勃发展。2020年,依靠绿色产业,捷文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余元。

据了解,近年来龙岩市通过打造林药、林菌、林花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让“绿色金库”不仅绿色永驻,还保障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一幅在“造林、育林、护林”中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瑰丽画卷,在闽西大地铺展开来。

这正是:风云激荡,一百年、闽西换了人间。日照武夷,抬望眼、处处绿水青山。华灯初上,广场舞乐,人民笑开颜。初心不改,村口红旗招展。 追寻英烈足迹,音容依稀在,炮火硝烟。红星照耀,才溪新泉古田。松毛岭上,血沃肥劲土,志搏云天。一脉传承,中华复兴渊源。(念奴娇•闽西感怀)

本刊记者 陈昌文 杨建乐 严宗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