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页:先锋观察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要闻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闻

  • 第07页
    要文

  • 第08页
    要文

  • 第09页
    要文

  • 第10页
    要文

  • 第11页
    要文

  • 第12页
    要文

  • 第13页
    要文

  • 第14页
    要文

  • 第15页
    学习

  • 第16页
    学习

  • 第17页
    学习

  • 第18页
    学习

  • 第19页
    学习

  • 第20页
    学习

  • 第21页
    学习

  • 第22页
    学习

  • 第23页
    学习

  • 第24页
    先锋论坛

  • 第25页
    先锋论坛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策划

  • 第33页
    先锋策划

  • 第34页
    先锋策划

  • 第35页
    先锋策划

  • 第36页
    先锋策划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先锋观察

  • 第39页
    先锋观察

  • 第40页
    先锋观察

  • 第41页
    先锋观察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讲坛

  • 第44页
    先锋讲坛

  • 第45页
    先锋讲坛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先锋经验

  • 第50页
    先锋经验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5页
    先锋悦读

  • 第56页
    先锋悦读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8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九
“云茶”品牌如何做大做强
 
顾客选购普洱茶 郝亚鑫
永平县“博南山”茶叶有机种植园一角 刘 宇/摄

茶叶是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核心产业之一。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推动“云茶”产业发展。《2020年度云南省茶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达1001.4亿元,实现“千亿云茶产业”目标,综合效益和产值不断突破。但茶叶品牌建设杂乱、发展不规范、建设不成体系等短板,也制约了“云茶”产业整体发展与提升,亟待破解。

现状:品牌杂乱 产品缺少分级

2017年以来,云南相继出台《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云南省全面规范茶叶初制所建设行动方案》等16个相关政策文件,从政策和资金上对茶产业进行倾斜。同时,通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十大名茶”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茶产业发展。在多方推动下,“云茶”品牌建设成效斐然:2020年,云南茶叶有机认证面积和产品数居全国第一位,品牌价值稳步提升,仅普洱茶品牌价值就达70.4亿元,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第二位。

然而,“云茶”品牌建设也存在短板。近日,记者在昆明康乐茶文化城、昆明雄达茶文化城等茶叶市场,走访了部分茶叶代理店和直销店。在一家茶叶专卖店,记者看到,来自安徽的茶叶“六安瓜片”,有精品、一级、二级、三级之分;“都匀毛尖”有珍品、特级、一级之分,茶叶品质和价格随着等级不同而不同,购买和介绍十分透明,方便消费者选购。

而在另外几家普洱茶店,各茶叶品牌都没有这样明晰的分级,价格区别标准只有依据产地,质量也无据可考。比如,产自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某知名品牌普洱茶和产地在普洱市思茅区的同一品牌普洱茶,制作原料都是勐海大叶种茶,制作工艺大同小异,但勐海产区的价格却比思茅的价格每盒高出400元。

品牌杂乱、缺乏明晰的分级和定价标准,这是记者走访茶叶市场的直观感受。特别是普洱茶系列,品牌层出不穷,且大多以产地命名,同一品牌不同产地的价格千差万别,透明度不高。记者还发现,茶叶市场上,普洱茶品牌一家独大,而红茶和绿茶品牌则相对较少,三大茶系品牌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

这些短板也造成了不同产地的同一种茶叶品牌杂乱、监管难度大,市场竞争中互相“拆台”现象突出,制约了“云茶”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原因:规范化程度低 品牌监管

待加强

“品牌短板是‘云茶’产业整体发展中的痛点和堵点,长久以来制约了茶产业的提质增效。”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认为,“云茶”目前还存在品种、品质、品牌“三不规范”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与产业规范化发展程度较低,茶叶整体质量较低、市场监管顾此失彼、企业缺乏发展动力等因素有关。

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看,全省茶园基础设施差、水利化和机械化程度低,许多茶叶企业、种植户和初制所设施设备落后,生产水平低,导致茶叶整体质量不高,企业利润低。这些因素导致“云茶”行业缺乏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知名品牌和分级标准的基础。

同时,有些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要么抱着“等客上门、在家守摊子”的传统思想,缺乏品牌创新、主动出击的动力;要么缺乏销售人才,没有打造品牌的客观能力。比如,福建安溪铁观音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靠专业“卖茶大军”打造出来的,而在“云茶”推广中,恰恰缺乏这样的人才。

此外,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重心存在偏差,也导致市场上茶叶品牌不规范。在“云茶”市场监管中,打击假冒伪劣一直是重中之重,对品牌乱象的监管治理则处于盲区,品牌规范化发展缺乏制度约束。有的地区就算有制度、有标准,由于监管缺失,企业不遵守、不执行制度现象时常发生。比如普洱茶知名品牌“老班章”,生产体系规范和品牌管理都很完善,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但在生产中,企业不执行标准、监管跟不上,造成原料和产地多样,出现了“老班章”品牌杂乱等现象,还出现了“X班章”等一批同质化品牌,影响了“老班章”的品牌声誉。

破解:品牌定位精准 全产业链

布局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人士表示,“云茶”品牌存在的问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云南将从强化监管、扭转监管偏差,继续用好政策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整体素质等方面,积极提高“云茶”品牌建设水平。

云南将围绕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理念,与包装、机械化装备水平提升等相结合,提升一批、打造一批集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知名品牌。同时,全面进行系统规划,以茶旅融合为核心,根据不同区域和地方文化特色,精准品牌定位,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区域公共品牌效应,逐步改变目前以“饼、砖、沱”为主的产品形态同质化和多以地域命名的品牌杂乱无章等问题。

“提升‘云茶’品牌建设规范化水平,不能‘见子打子’,要立足于对茶产业作进一步提升。”何青元表示,要严格执行云南省《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制定推广行之有效的绿色生态茶园生产技术规范。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设茶叶分级、分类入市体系和相关的质量追溯保障体系,全力打造统一的、规范化的绿色品牌。

此外,还要做足“茶叶+”文章,积极强化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细分消费人群,开发适合不同目标消费人群的差异化、便捷化茶产品。如研发各类袋泡茶、茶饮料、茶粉、茶膏等产品形态,以及培育“茶叶+培训教育”“茶叶+文化”“茶叶+康养”“茶叶+包装”“茶叶+茶具”等多种模式的跨界业态,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一批新的茶叶知名品牌。抓好区域性的“初制茶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公共品牌”的“云茶”品牌体系工作,巩固提升普洱、滇红等茶叶的公共品牌价值,扩大“云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数字化”赋能也为“云茶”品牌建设打开新路子。2016年,省政府扶持普洱市率先在全省建设“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消费者只要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就能登录查看其原料基地、生产过程、仓储质量检测、产品销售、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具体信息,方便了解扶持政策、投诉举报和申请产品质量追溯等。此平台还集成了纹路成像识别技术、银行票据和印刷防伪技术、NFC加密芯片等防伪技术,有效助力“云茶”品牌建设。该平台目前还在不断完善和升级,不久后,一大批传统茶园将走向“智慧茶园”,为“云茶”产业发展注入“活水”。

本刊记者 刘 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