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先锋讲坛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要闻

  • 第05页
    时政要闻

  • 第06页
    政策指南

  • 第07页
    政策指南

  • 第08页
    政策指南

  • 第09页
    政策指南

  • 第10页
    理论学习

  • 第11页
    理论学习

  • 第12页
    理论学习

  • 第13页
    理论学习

  • 第14页
    理论学习

  • 第15页
    先锋策划

  • 第16页
    先锋策划

  • 第17页
    先锋策划

  • 第18页
    先锋策划

  • 第19页
    先锋策划

  • 第20页
    先锋策划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论坛

  • 第27页
    先锋论坛

  • 第28页
    特别报道

  • 第29页
    特别报道

  • 第30页
    先锋观察

  • 第31页
    先锋观察

  • 第32页
    先锋观察

  • 第33页
    先锋观察

  • 第34页
    先锋讲坛

  • 第35页
    先锋讲坛

  • 第36页
    先锋讲坛

  • 第37页
    先锋讲坛

  • 第38页
    职场

  • 第39页
    职场

  • 第40页
    职场

  • 第41页
    职场

  • 第42页
    职场

  • 第43页
    职场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坚强堡垒

  • 第49页
    坚强堡垒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5页
    先锋档案

  • 第56页
    先锋档案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3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和目标任务
李军鹏
 
李军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评审专家,入选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个人学术专著主要有《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等10多部。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同步富裕,在共同富裕社会,不仅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国民素质、精神状态和社会文明程度也要达到新的高度。

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

第一,共同富裕是整个社会进入富裕社会。整个社会进入富裕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经济社会条件。国际上一般以进入高收入社会作为进入富裕社会的主要标志,也就是说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左右,整体社会进入高收入社会,就要以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我国预计在2025年前后进入高收入阶段,整体进入富裕社会。社会整体进入高收入的富裕社会,只是使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良好的开端和牢固的基础,还需要通过长期的公平分配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共享福利的推进,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共同富裕是人人都富裕。共同富裕的主体是14亿多中国人,只有每一个人都达到富裕状态、都拥有富裕水平的收入,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要人人都富裕,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要达到高收入水平,也就是说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1.27万美元的水平。

第三,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同步富裕。共同富裕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基本均等地拥有和使用基本生存与发展资料,每个社会成员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的各种物质与精神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足的状态。在共同富裕社会,不仅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国民素质、精神状态和社会文明程度也要达到新的高度。

第四,共同富裕是级差合理的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均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平均主义必然导致共同落后和共同贫穷。共同富裕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富裕的人,每个人的可支配收入都达到高收入水平,但人们的收入水平依然会有差别,这不再是贫富之间的差别,而是富裕的人群之间富裕度的差别。即便在富裕发达社会,人们之间的产权差别、能力差别、财富差别、精神丰富度差别依然存在,人们之间的富裕度差别也就必然客观存在。只不过在共同富裕社会,人们之间富裕度的差别限制在合理的级差范围之内。

第五,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富裕水平和共享福利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富裕”是一个动态的、比较性的概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社会的逐步形成,社会的整体富裕度依然会不断提升;“共同富裕”同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社会共享福利的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因而,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阶段性目标,而是社会财富不断增长、需求品质不断改善、社会富裕度与共享度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

共同富裕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近期目标是在“十四五”时期,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加以推进:

第一,始终坚持发展主权与共同富裕主导权,始终坚持完善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和指标体系。共同富裕首先是自主富裕,要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自主改革与自主开放。要完善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体系,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财税、金融、土地、社保、转移支付等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公平分配机制,完善优质公共服务共享机制。要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人力资本指标、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公平分配指标、生产资料拥有大众化普及化指标、市场主体总量、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程度指标、人类发展水平指标、基尼系数指标、中等收入阶层人数与比重指标、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中阶段教育全覆盖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入选国际高水平大学数量、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的程度指标、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指标、最低工资标准指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等指标。

第二,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激励财富创造和价值创造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要求有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先进的生产力系统,要求促进产业链的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因而,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发展生产力,确保制造业总量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不降低、绝对数量不下降、质量不断向中高端提升。要坚持激励财富创造和价值创造的原则,完善富裕激励体系与效率体系,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市场竞争与市场选择,激励价值创造者创造更多财富,促进市场体系现代化和激励制度的现代化,防止无效劳动与无需生产,避免社会浪费。

第三,坚持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全体国民共享公有经济收入制度。我们要始终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市场主体,使我国高质量市场主体数量到2025年达到2亿户以上,大力推进生产资料普及化与股权公众化,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市场秩序,规范资本运作,约束资本无节制逐利与无界限扩张,引导资本面向创新、国际竞争与完善产业链,破除一切形式的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防止利益固化和寻租腐败。要在国有经济收益上缴财政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公有经济发展成果全体国民共享的直接机制,可将每个人的社会保障账户扩展为国民公有经济收入账户与社会保险账户,使每位公民每年定期收到公有制经济共享收益,从而使全民所有制经济真正惠及全民。

第四,坚持分配与贡献等量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平分配体系。公平分配首先是报酬与劳动付出等量,不能多劳少得或不劳而获。公平分配体系实行分配与贡献等量原则,实行按劳分配、按知识和产权等要素分配原则,防止侵害知识产权、财产权与劳动权。列宁指出:“对等量劳动给予等量产品”。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同时,要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促进公平分配。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群体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等“三大收入差距”还很大,我国基尼系数现在是0.465,应该通过遗产税、累进个人所得税的方式,把它逐步降到0.35之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整体人口比例约为30%,还是“哑铃型”的收入分配结构。要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就要规范引导初次分配,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目前的52%左右稳步提高到60%以上,从而使劳动报酬收入成为国民财富的主体;要完善制度性社会再分配体系,完善累进所得税制度,研究出台遗产税、房地产税与赠与税;加快完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公共服务支出制度,使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步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发展社会公益组织,壮大民间慈善事业,建立鼓励慈善捐赠的税收抵免制度,以减免税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公益设施,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第五,促进人力资本开发的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创富能力体系。人人拥有创富能力是共同富裕的“共同性根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脑力劳动与智慧劳动的普及化,即人人拥有创富的人力资本作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比较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2020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亿人,仅占总人口的15.47%。我们必须以人人享有创富能力、人人享有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为目标,加快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六,推进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就业稳定度,实现有尊严的就业和收入好的就业,完善劳动条件和工资福利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加强劳动工资监管和劳资关系执法,防止出现大规模、集中式、行业式裁员,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覆盖全国的就业服务网络,消除妨碍公平就业的各种政策规定与准入限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医疗保险全国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网;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代表的优质医疗单位普及;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大幅度扩容扩大托儿所与幼儿园;更大幅度地建设公共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一体完善城乡公交、环境卫生、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理、自来水、天然气等公共设施,使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公共服务的均等机会。不断缩小“三大收入差距”,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三农”财政投入与金融支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兜牢民生底线,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扩大低保保障范围,逐步缩小群体收入差距。同时,要以“人均标准财政需求”为重点,科学设计转移支付制度,以区域人均财力均衡为抓手逐步缩小区域收入差距。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