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页:先锋人物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要闻

  • 第05页
    时政要闻

  • 第06页
    政策指南

  • 第07页
    政策指南

  • 第08页
    先锋论坛

  • 第09页
    先锋论坛

  • 第10页
    先锋论坛

  • 第11页
    先锋论坛

  • 第12页
    特别报道

  • 第13页
    特别报道

  • 第14页
    理论学习

  • 第15页
    理论学习

  • 第16页
    理论学习

  • 第17页
    理论学习

  • 第18页
    理论学习

  • 第19页
    理论学习

  • 第20页
    理论学习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观察

  • 第31页
    先锋观察

  • 第32页
    先锋观察

  • 第33页
    先锋观察

  • 第34页
    先锋讲坛

  • 第35页
    先锋讲坛

  • 第36页
    先锋讲坛

  • 第37页
    先锋讲坛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经验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先锋经验

  • 第50页
    先锋经验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先锋人物

  • 第54页
    先锋人物

  • 第55页
    先锋档案

  • 第56页
    先锋档案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5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菊润:“斛妞”的石斛情缘
 
让药材变食材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菊润对党和国家有一种炽热忠诚的情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赵菊润对石斛研究有着矢志不渝的坚韧。

赵菊润是龙陵县石斛研究所副所长,她研究石斛十余年,带领团队创建石斛林下栽培技术、床式有机栽培技术体系和龙陵县石斛产业规范管理体系,不仅让“龙陵模式”在全国石斛大会上亮相,更重要的是支撑了龙陵县石斛产业健康发展。由于贡献突出,2021年,赵菊润被授予“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结缘“仙草”

走进位于保山市龙陵县的中国•龙陵石斛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目之所及皆是绿色,草丛灌木里氤氲着水汽,大棚里、树桩上、石块上、花盆里都种上了被称为“仙草”的石斛。

聊起石斛,赵菊润滔滔不绝,金钗石斛、玫瑰石斛、鼓槌石斛……各种石斛的性状及药用价值她都烂熟于心。在研究中心,摆放着她们团队从云南各州(市)跋山涉水收集来的样本,共有野生石斛及其他中药材种质资源2292份,建立了规范的石斛种质基因库,为云南石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赵菊润和“仙草”结缘,是在2007年她刚到龙陵县龙山林业站工作的时候。周边村寨的石斛种植户带她“开开眼界”,看到当时每公斤售价就高达30多元的紫皮石斛,赵菊润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么一根小草有那么大的收益,如果发展成一项产业会怎样呢?

随后,她到处查阅资料,实地了解情况,不断摸索石斛种植技术。2013年12月,赵菊润调任龙陵县石斛研究所副所长,她研究石斛更投入了。可此时,石斛研究所不但没有科研基地,而且没有资金,8个员工只有两台电脑可用,外加15万元的外债,员工出差费已两年没报销。除了这些,更大的压力来自“天灾”。赵菊润上任没几天,受霜冻灾害影响,龙陵县约三分之二的石斛受灾,本就因扩繁导致品质下降的石斛更是受到重创,当年价格大幅下滑,龙陵石斛产业遭遇毁灭性打击。

铆足干劲儿的赵菊润,没有被这些问题阻拦,她探索研究的步伐依然坚定。“紫皮石斛既不是药品又不是食品,只能算作农副产品,这种尴尬的定位让石斛市场难拓展,价格也难提升。”赵菊润明白症结所在,她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让石斛拥有中药饮片或者食品市场准入资格。

让药材变食材

有了方向,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去执行。为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执着,赵菊润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斛妞”。

摸着石头过河是艰难和孤独的,赵菊润调侃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她“钻头觅缝”地查阅国家相关规定,多方咨询请教专家。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8年,赵菊润主持制定的《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发布实施,成为我国中药材作为地方特色食品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是全国首个石斛领域的食品标准。自此,龙陵紫皮石斛获得了准入食品行业的许可,石斛粉、石斛酒等相关产品都拥有了进入市场的合法身份。2019年、2020年全国各地的石斛企业纷纷到云南采购紫皮石斛就地加工,紫皮石斛鲜条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约80%,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这事当时在全国还是很轰动的,安徽、浙江等地都来龙陵学习考察。”赵菊润感到欣慰,但她并未止步于此。在积极做好各种“规范”申报工作的同时,赵菊润还主动服务龙头企业,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进行石斛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开发系列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综合效益。

2021年,赵菊润又主持制定了《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花、叶》《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铁皮石斛花、叶》。“这意味着石斛的花、叶可以用来做花饮露、鲜花饼等产品,目前正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赵菊润说。

探索生态种植

“能研究石斛我感到很幸福。”赵菊润不止一次说起这句话,支持她投身石斛研究的是回报家乡的情怀。

龙陵县98%的国土面积是山区,森林覆盖率70%以上,如果能发展林下种植,就能解决产业争地的问题,还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试验栽培,模拟野生石斛自然生长规律,赵菊润带领团队攻克了石斛林下栽培关键技术,破解了石斛林下栽培成活率低、病虫害防治困难、产量低、长势差、药材质量不稳定等难题,创新集成活树附植关键技术和专用种苗培育技术,撰写各类技术材料200余万字。在省内指导建立林下栽培基地52家、6250亩。

2019年11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率专家组对龙陵林下紫皮石斛进行测产,亩产值2.73万元,给予了高度肯定,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提供了技术保证,成功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以前给村民推广石斛我都战战兢兢的,现在石斛质量、产量以及开发利用价值都提高了,我们可以有底气地告诉村民,守着山就可以致富了。”赵菊润开心地说。

龙陵县石斛种植户杨从彩就是得到赵菊润帮助的“斛农”之一。杨从彩告诉记者,自己当初种植石斛时,由于没有经验,眼看投资数万元的石斛长势弱、产量低、几乎没有收入,全家人忧心忡忡。赵菊润得知后,多次深入种植石斛的山林,认真查找问题,倾心帮助他家解决了问题。从2014年开始,在赵菊润的帮助下,杨从彩在石斛种植上便一路“开挂”,从在自己家地里种植,到去租别人家的林地种,现在他家发展了70多亩石斛,年收入可达五六十万元。

依靠石斛种植,龙陵县帮助12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400人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振兴一方产业

为让石斛产业健康发展,赵菊润还带领团队围绕石斛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操作复杂、效率低下等疑难问题,深入钻研、集思广益,5年来发明了石斛种植方法、害虫诱杀容器、枫斗加工装置、切片设备、石斛速溶粉制备方法等大量省工节本的技术和实用工具,申报国家专利20件,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并在全省多个石斛生产区及加工企业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赵菊润带领团队研究的《一种紫皮石斛烘干机》《一种铁皮石斛粉碎装置》两项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紫皮石斛林下种植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等项目顺利实施;《国家兰科野生植物资源专项补充调查》项目圆满完成。

赵菊润带领团队创建的林下栽培技术、床式有机栽培技术体系和龙陵县石斛产业规范管理体系,在全国石斛大会上,被同行专家公认为“龙陵模式”。她个人也先后获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国家林草局“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称号。

5年来,赵菊润先后受邀至云南各州、县及省外石斛主产区进行技术指导培训76次,编印发放实用技术读物23.9万册,累计组织及主持培训210期,培训基层技术员、农民1.68万人次。赵菊润每年下乡天数150天以上,直接走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户传帮带天数超过100天,足迹遍及云南省石斛主产区和龙陵县所有乡镇和主要行政村,每年回复各地群众、种植大户和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咨询电话均在200次以上,致力于将科技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带富乡亲。

如今,龙陵县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赢得了“金山银山”。截至2021年,全县紫皮石斛种植面积达3.6万亩,实现石斛鲜条产量7500吨,占全国市场70%以上,龙陵县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紫皮石斛生产第一县”。赵菊润和她的团队成功将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资本,实现了生态产业与群众致富的有机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 邹 鹏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