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先锋观察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要闻

  • 第05页
    时政要闻

  • 第06页
    时政要闻

  • 第07页
    时政要闻

  • 第08页
    时政要闻

  • 第09页
    时政要闻

  • 第10页
    时政要闻

  • 第11页
    时政要闻

  • 第12页
    时政要闻

  • 第13页
    时政要闻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理论学习

  • 第16页
    理论学习

  • 第17页
    理论学习

  • 第18页
    理论学习

  • 第19页
    先锋论坛

  • 第20页
    先锋论坛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策划

  • 第33页
    先锋策划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观察

  • 第37页
    先锋观察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讲坛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先锋人物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5页
    先锋档案

  • 第56页
    先锋档案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
 
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稻田美景 勐海县委组织部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广大农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乡村面貌大变样。但是,“照搬照抄”“复刻城市化”等现象较为突出,面临同质化的问题。该如何避免“千村一面”,走出特色化乡村建设之路?

乡村旧貌换新颜

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城往望天树景区方向10余公里处,有一个秀美的傣族村落——曼龙勒村。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一座座傣家竹楼错落有致。走在村间小路上,给人一种“路在林中,人在景中”之感。

曼龙勒村是一个古老的傣族寨子,除了完好保存着傣族干栏式建筑风格外,傣刀、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传承至今。这些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曼龙勒村对村子进行整体性科学规划,最大限度保留村子原貌,走出了一条根植于“乡愁”的乡村旅游之路。

曼龙勒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依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自然景观,探索出来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子是成功的。

近年来,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见效,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不断改善。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全省乡村面貌发生巨变,人居环境得到整治和提升。

临沧市凤庆县二道河村因两条河穿村而过得名,是一个汉、苗、彝等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曾经,二道河村间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群众出行极为不便,村容村貌更无从谈起。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二道河村依托临沧市“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邀请干部回乡科学规划家乡,党员干部带头清理河沟、清理垃圾、建设村间道路、栽花种树……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二道河村一跃成为全县最宜居的村子之一。

“这些年,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提升,各族群众发展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昂自明表示。

“照搬照抄”仍突出

村村有变化,但大部分村子处处皆一貌。记者采访发现,有的村子虽然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但村子的地域特色与乡村风貌却不突出。比如,很多村子间相互模仿,村子外墙统一刷成白墙或红墙,没有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乡村风貌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不断涌现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缺乏对乡村特色元素的挖掘。

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不少村庄一味地模仿城市,新建的农村住宅难见古朴的乡村气息。

“目前,除了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乡村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外,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的乡村,已经越来越缺乏地域特色。”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墨绍山表示,乡村规划“生搬硬套”“盲目抄袭”现象较为普遍。

2014年,记者曾经到滇东北一村子采访,该村子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地域风貌突出。2022年初,当记者再一次到这里时却发现,很多特色民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彩虹滑道、烧烤摊、垂钓园、摇摆“网红桥”以及一些儿童娱乐设施等,看上去像是一座城市公园。

对此,该村党支部书记表示,这些规划和设计都是从隔壁四川省“取经”回来的。“没有这些游乐设施和娱乐项目,村子就吸引不了游客。”该村党支部书记无奈地说。

在推进产业振兴中,不少地方看到别的地方花海红火,也照搬花卉种植;看到其他地方中药材卖得好,就发展中药材种植;看到乡村旅游火爆,马上推乡村旅游。如滇西一村子组织村干部到曲靖考察农业产业,了解到麒麟区、马龙区等地通过推广种植万寿菊,村民收益较好。回村后,不顾当地村民反对,盲目推广种植万寿菊。

“滇东的气候、土质适宜种植万寿菊,而且还有公司前来收购加工。可我们这里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并不适合发展万寿菊种植。”该村一村民无奈地表示。

亟需引导显特色

秋末冬初,走进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曼拉村民小组,各色水稻随风摇曳,温润亲切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村子里,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干栏式傣楼屋檐下挂着的一排排吊兰随风轻摆,各种花儿竞相绽放,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打卡。

“我们没有搞大拆大建,在保留傣族村落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鼓励村民拆除围墙、种植花草、清理河沟,让村子与周围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实现傣族文化与农耕文化相得益彰。”曼拉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岩温龙说。

乡村建设是一个“趋美”的大工程,乡村不美、农民不爱、游客不喜,振兴则无从谈起。推动乡村建设,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要加强对别人做法的学习研究,做到研机析理而不照搬照抄,借鉴经验而不千篇一律。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相关部门要引导村子突出村庄风貌和民居特色。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乡村振兴,要注重区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多样化发展,也才能避免‘千村一面’现象。”墨绍山建议,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要注意结合各村寨自然资源、乡土特色、传统美食等资源,并叠加乡土文化,提升旅游体验服务,带动村民共同推进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振兴,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整体设计,又要有分类推广;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昂自明表示,乡村振兴要激活村民的内生动力,让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世居少数民族较多,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盲目照搬照抄只会破坏原有的乡村文化。“推进乡村建设,相关部门应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避免大拆大建,保护好老房子、老树、老井、老地名、老风俗等,用好用活当地特色资源。”昂自明说。

本刊记者 杨旭东 本刊通讯员 兆 瑞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