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他山之石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要闻

  • 第05页
    时政要闻

  • 第06页
    时政要闻

  • 第07页
    时政要闻

  • 第08页
    政策指南

  • 第09页
    政策指南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特别报道

  • 第15页
    特别报道

  • 第16页
    理论学习

  • 第17页
    理论学习

  • 第18页
    理论学习

  • 第19页
    理论学习

  • 第20页
    理论学习

  • 第21页
    先锋论坛

  • 第22页
    先锋论坛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策划

  • 第31页
    先锋策划

  • 第32页
    先锋策划

  • 第33页
    先锋策划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观察

  • 第37页
    先锋观察

  • 第38页
    先锋观察

  • 第39页
    先锋观察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经验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先锋经验

  • 第50页
    他山之石

  • 第51页
    他山之石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先锋人物

  • 第54页
    先锋档案

  • 第55页
    先锋档案

  • 第56页
    先锋档案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4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河南如何讲好 三个故事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3月20日至24日,由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办、河南《党的生活》承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年会暨“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全国党刊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河南省开展。本刊受邀参会并全程采访,看河南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生态保护、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三个故事”。

生态治理

让“地上悬河”变成幸福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流域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黄河也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而河南正处于黄河的“豆腐腰”位置。

“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在郑州市黄河边,讲解人员列举了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在河南省中牟县,特大洪水造成黄河大堤决口,淹没了数10个州县。当地至今传唱着“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的民谣,以提醒后人要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避免悲剧重演。

黄河宁,天下平。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自1949年以来,在党中央的支持下,河南先后四次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建成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等防洪水库,开辟东平湖、北金堤等蓄滞洪区,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基本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黄河流域保护与治理工作,确定黄河流域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保护治理思路,统筹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出台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加速推进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因地制宜推进流域生态建设。

目前,河南已在黄河岸边建成500多公里标准化堤防;投资407.8亿元建设35个安置区,圆了30万滩区群众的“安居梦”;在流域造林503.6万亩,抚育森林577.5万亩,筑起水土流失防治“绿色屏障”;严格治理滩区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推动流域内3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

如今,站在黄河边远眺,风平浪静,水面上薄雾笼罩,与岸边的杨柳相映成趣,昔日的“地上悬河”成了为民造福的幸福河。

文化自信

让中华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如何用好文物资源,把历史文化转化成文旅品牌?河南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成功走出一条“历史活化利用”的文化创新之路。

说到河南历史古迹,避不开殷墟遗址。3300年前,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并在此传位8代12王,期间殷地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并创造出辉煌的甲骨文、青铜文明。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河南孜孜不倦地展开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在遗址上建成博物馆,系统展示殷墟文物。

近年来,河南不断创新历史活化利用手段,通过开展殷墟主题文旅推介会、举办殷墟考古学术交流活动、深挖甲骨文文化打造“中华字都”旅游品牌、建设国际汉字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等方式,让殷墟文明散发更大魅力。殷墟不再是“墟”,而是成为河南文旅的一张名片。

与殷墟相比,“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一文旅品牌更显时尚与创意。“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首座全景式全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城内拥有21个剧场,56个空间,除了幻城剧场、李家村剧场、火车站剧场等三大剧场外,还有十几个微剧场、情景戏剧空间。每天有近700分钟不重复的演出,近千名演职人员参演,可同时容纳一万名观众。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独特之处,在于用戏剧形式讲述历史,塑造历史人物群像,打破历史的空间维度,把中华千年文明“装”在一座戏剧之城里。这样的“历史新说”方式很受观众欢迎,截至今年3月,“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已累计接待全国超130.5万名观众。今年春节期间,每天观剧人数近10万人次。

红色传承

让红色基因激发向上力量

红色,是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原林县)的底色。“人工天河”红旗渠、“四有书记”谷文昌……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在林州大地世代传唱。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一曲旧民谣,描画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1959年,一场特大旱灾导致林县境内的河流全部断流,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下定决心要从源头上解决干旱问题,他积极与山西省平顺县协调启动“引漳入林”工程,誓要“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1960年,一场引水自救运动轰轰烈烈开展,十万林县人民自发参与修渠,历经艰苦十年,终于建成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在修渠过程中,先后有81名干部群众献出了生命,涌现出一批英勇的共产党员。“民工们挖野菜、捞水草充饥,晚上在悬崖上席地而睡,经常与蛇虫同眠。”站在红旗渠边,讲解人员说起当年的艰苦场景,依然令人动容。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同样英雄的,还有出生于林州市石板岩镇南湾村的“党的好干部”谷文昌。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群众上阵杀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服从组织安排,南下福建省东山县工作。在担任东山县县委书记期间,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苦干14年,把一座荒岛变成了宝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敬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谷文昌的先进事迹激励党员干部,指出“我们的干部一定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为纪念谷文昌,林州市建成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以文图资料、情景复原等方式,讲述谷文昌的先进事迹,组建谷文昌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报告,以歌舞剧、话剧、电视剧等形式广泛传播谷文昌精神。

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林州市不断丰富和发展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并把红色精神转化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20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外出发展建筑业、9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和市属工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建设,林州人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如今,林州市依托红旗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旗渠风景区;开发出10多条红色精神研学等特色精品旅游路线,并建设一批红旗渠主题研学营地,逐步形成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红色研学旅游品牌。

如今,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成为激励人民群众奋勇向上的动力源泉,林州市也成为党员干部向往的红色胜地。红旗渠景区、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吸引百万游客前来“打卡”,各地研学团队也纷至沓来,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本刊报道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