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页:先锋人物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要闻

  • 第05页
    时政要闻

  • 第06页
    政策指南

  • 第07页
    政策指南

  • 第08页
    政策指南

  • 第09页
    理论学习

  • 第10页
    理论学习

  • 第11页
    理论学习

  • 第12页
    理论学习

  • 第13页
    理论学习

  • 第14页
    先锋论坛

  • 第15页
    先锋论坛

  • 第16页
    先锋论坛

  • 第17页
    先锋策划

  • 第18页
    先锋策划

  • 第19页
    先锋策划

  • 第20页
    先锋策划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特别报道

  • 第27页
    特别报道

  • 第28页
    先锋观察

  • 第29页
    先锋观察

  • 第30页
    先锋观察

  • 第31页
    先锋观察

  • 第32页
    先锋讲坛

  • 第33页
    先锋讲坛

  • 第34页
    先锋讲坛

  • 第35页
    先锋讲坛

  • 第36页
    先锋讲坛

  • 第37页
    先锋讲坛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经验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先锋经验

  • 第49页
    先锋人物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3页
    全面从严治党

  • 第54页
    先锋档案

  • 第55页
    先锋档案

  • 第56页
    编读往来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6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海涛:缉毒一线的“刀尖舞者”
 

“毒品案件侦查,需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线索,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参加工作21年来,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毒品案件侦查大队大队长杨海涛一直战斗在禁毒一线,参与、指挥侦办多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禁毒大案,先后侦办毒品案件340余起,抓获多名被公安部列捕的毒枭、重大毒贩。因工作成绩突出,杨海涛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

抽丝剥茧擒获毒贩

2002年,杨海涛从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现云南警官学院)刑事侦查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工作。在禁毒岗位上,杨海涛的第一个工作任务是整理卷宗。这段经历,让他养成了复盘案件的习惯。除了总结每一起案件的经典之处,他还喜欢换位思考。他认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打击罪犯。

毒品犯罪案件隐蔽性强,案件侦查困难较多。2004年2月的蜂箱藏毒案便是其中之一。“一开始我们只有一条信息:境外一男一女在大肆收购毒品,准备贩入临沧境内。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掌握。”杨海涛说,临沧公安禁毒部门进一步确证这条信息后,成立了专案组,但有效线索都要靠侦查发现。

办案民警推断,此案件毒品量大,运毒工具或许是车,封控边境线,拉网排查运输工具,可能会找到案件突破口。随后,杨海涛跟着专案组前往边境一线,调查走访、摸排布控。

经过30多天的调查摸排、走访,专案组终于发现线索。在耿马至孟定20公里处的南天门,两名“养蜂人”行为有些反常。据村民说,当地并没有养蜂必备的水源和花源,且入春时节蜂箱也不宜长途搬运,但这两个人却刚刚把蜂箱运来。进一步调查后,专案组发现:“养蜂人”正是毒品的接货人,他们以养蜂为掩护,窜到边境一线,准备用蜂箱作掩护将毒品运往内地。

为了不打草惊蛇,两名民警化装成卖西瓜的小贩,一边卖西瓜,一边摸清“养蜂人”的虚实底细,寸步不离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直到有一天,一辆货车驶来,拉着蜂箱往孟定方向驶去。看到毒贩行动,专案组立马收网,最终抓获4名毒贩。在298个蜂箱中,查获海洛因752块,重计269.7公斤。

智勇双全的缉毒骁将

一分钟前过去的车辆,车牌号可以背下来,这是杨海涛练就的“过目不忘”本领;思路清晰,临场决断强,敢于下达“短平快”的命令,这是杨海涛作为指挥员对自己的要求。

禁毒工作的本质是禁毒民警与犯罪分子拼上性命的博弈,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有一起案件,当时敌我双方隐匿在沧源边境的橡胶林,对方地势高,我方地势低,中间隔着一条小河。开阔的河谷地带没有障碍物,对方携带毒品400多公斤,我方荷枪实弹,要不要抓捕?杨海涛判断,运输大量毒品入境,对方携带武器的可能性很高,对方高我方低,一旦开火我方不利,在不确定对方是否携带武器的情况下,我方不能行动。在紧张的对峙中,我方获悉准确情报:毒贩为了保证毒品顺利过境,配备有武器。

一旦进入边境,抓捕的难度将成倍增加。杨海涛实时掌握着毒贩的动向,等到毒贩在准备入境的路口,换装、卸枪、把毒品搬到皮卡车上时,杨海涛和战友一拥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抓捕。在他的指挥下,成功破获此案件,他也因此荣立一等功。

在禁毒的前沿阵地,在一场场面临生死的禁毒战中,杨海涛把自己锤炼成刀尖上的缉毒骁将。“禁毒工作单靠热情干不好,找不到那把钥匙,你永远进不去那扇门。”杨海涛找到了这把钥匙,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他热爱的禁毒事业中。

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办公室 朱子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