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页:先锋观察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开卷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时政要闻

  • 第05页
    时政要闻

  • 第06页
    时政要闻

  • 第07页
    时政要闻

  • 第08页
    时政要闻

  • 第09页
    时政要闻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特别报道

  • 第13页
    特别报道

  • 第14页
    理论学习

  • 第15页
    理论学习

  • 第16页
    理论学习

  • 第17页
    理论学习

  • 第18页
    先锋论坛

  • 第19页
    先锋论坛

  • 第20页
    先锋论坛

  • 第21页
    先锋策划

  • 第22页
    先锋策划

  • 第23页
    先锋策划

  • 第24页
    先锋策划

  • 第25页
    先锋策划

  • 第26页
    先锋策划

  • 第27页
    先锋策划

  • 第28页
    先锋策划

  • 第29页
    先锋策划

  • 第30页
    先锋观察

  • 第31页
    先锋观察

  • 第32页
    先锋观察

  • 第33页
    先锋观察

  • 第34页
    先锋观察

  • 第35页
    先锋观察

  • 第36页
    先锋讲坛

  • 第37页
    先锋讲坛

  • 第38页
    先锋讲坛

  • 第39页
    先锋讲坛

  • 第40页
    先锋讲坛

  • 第41页
    先锋讲坛

  • 第42页
    先锋讲坛

  • 第43页
    先锋讲坛

  • 第44页
    先锋经验

  • 第45页
    先锋经验

  • 第46页
    先锋经验

  • 第47页
    先锋经验

  • 第48页
    他山之石

  • 第49页
    他山之石

  • 第50页
    先锋人物

  • 第51页
    先锋人物

  • 第52页
    先锋人物

  • 第53页
    先锋人物

  • 第54页
    先锋档案

  • 第55页
    先锋档案

  • 第56页
    编读往来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9月1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创建之路
 
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举办导师论坛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时指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牢记总书记嘱托,赓续西南联大精神,2022年6月,在教育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动下,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6所高校合作共建的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正式获批成立。那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如何建?怎样培养人才?有哪些短板需补齐?

赓续传承

联合办学启航

80多年前,在全民族抗战的危急时刻,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学校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春城翠湖之滨结茅立舍、弦歌不辍,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进入新时代,云南充分挖掘利用好西南联大宝贵财富、赓续传承西南联大精神。

2022年2月,云南印发的《关于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明确:支持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所大校大企”来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挖掘西南联大历史资源,深化完善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作机制,创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2022年6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成立;2022年9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首届开学典礼在昆明举行。

如何办学、怎样培养人才、学籍学位如何颁发……随着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的成立,这些问题引发各方关注。记者了解到,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在模式和机制上进行了创新,采用部属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与云南高校(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方式,实现云南三校与部属高校间的合作共建,其中以云南大学为主体开展办学。

在导师队伍方面,采用“部属共建高校+云南高校”结对组成“双导师制”,开展联合培养。如博士生导师团队以国家级“四青”及以上层次人才为主,遴选6所高校中国家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近3年在相关学术领域产出有国内外重大学术影响成果的为博导。在教学资源方面,将实现云南三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同时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优质资源,学生可参与到这些学校的项目研究中。在成果转化方面,通过科技专项支持等形式,推进博导专家队伍开展合作研究和人才联合培养,助力研发成果转化。“通过统一授课,促进合作高校间教学资源互通有无,这一做法在云南尚属首创。”云南大学副校长、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胡金明说。

一年来,这所新时代的“西南联大”雏形初现。目前,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有双聘博导325名,其中有院士、学部委员、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专家。另有北京大学博雅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14名。“我们坚持高标准选拔导师队伍,不断提升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培养效果。”据胡金明介绍,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现有博士招生学科21个,硕士招生学科20个,在校博士研究生100人,硕士生300人,2023年拟录取博士研究生210人,硕士生500人。

正视差距

短板有待补齐

“通过明确目标定位,统筹推进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的建设工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按照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定位,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将成为“传承西南联大精神载体、人才引进基地、人才培养摇篮、高水平研究平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试验田”,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但目前来说,西南联合研究生院距离这个目标仍有很大差距。“首先,需要解决学校实体化建设方面的困难。”胡金明说,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的办学是在引进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进行本土创新的一种新模式。通过教育部专门支持的“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依托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进行招生,学生分散进行培养和管理,学籍和学位证书也由录取专业的高校颁发。目前,在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学生培养等方面,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仍依赖于三所高校,难以独立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人才引进、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发挥。

其次,在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实现导师、专家团队研究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困难。据悉,目前,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农业科学等重点领域进行布局和攻关,但相较于东、中部地区,云南相关学术科研机构在多个方面还相对滞后,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滇创业还有一定的难度,支撑创新成果转化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储备有所不足,在导师团队研究成果落地云南的吸引力上还有所欠缺。

此外,高层次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所不足。通过发挥“双导师”自由探索的优势,西南联合研究生院虽然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但云南三校的薄弱学科对高水平导师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导致对薄弱学科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呈现出“强的更强,弱的仍弱”的局面。要通过建设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实现促进云南三校整体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提升仍有不少短板。

制度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高质量建设西南联合研究生院,解决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面临的发展困境,今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进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实体化校园建设”。“在推动实体化办学方面,我们初步思考提出‘355’行动计划,即三年建平台、五年大提升、五年大发展。”胡金明介绍说,2023年至2025年期间,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将重点开展申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学科研机构”,建设实体化校区和重大研究平台,推动科学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应用。

在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上,云南设立了“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科技专项”,印发的《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科技专项的责任主体与管理职责、项目申报与立项、实施与管理、资金管理、绩效与监督管理等,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了“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科技专项”的设立、运行和管理。这将为用好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高水平导师这一宝贵资源,服务云南高等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建设西南联合研究生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云南与省内外其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之间的合作。”省委组织部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通过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与全国各高校、院所合作,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到云南。“利用多校联合、‘双导师’制的办学模式,我们将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为云南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人才。”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导师、云南大学自然资源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洪彬表示,按照规划,西南联合研究生院还将开展“导师专家行”活动。通过“企业点单”服务、科技专项支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专家队伍服务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本刊记者 李宏刚

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