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特别关注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特别关注

  • 第16页
    特别关注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乡村振兴

  • 第28页
    乡村振兴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致富先锋

  • 第36页
    致富先锋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观察

  • 第41页
    致富观察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双创空间

  • 第49页
    双创空间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节气与农事

  • 第77页
    节气与农事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他山之石

  • 第80页
    他山之石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1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
李学华:让民族文化『活』起来
 

岁末年初,随着一年一度的傈僳族阔时节、中国怒江皮划艇激流回旋野水公开赛、元旦节等节庆活动的到来,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鲁掌村三岔河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学华十分忙碌,因为这些活动均需要他带队演出。同时,他还要到州、县、乡、村各级民歌乐器培训班授课。然而,68岁的李学华却乐此不疲,忙完一场赶下一场。

多年来,李学华带领村里的艺术团成员开展傈僳族歌舞文艺表演,不仅在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成效明显,还使部分村民通过演出实现增收。2009年,李学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傈僳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背上锅碗瓢盆去演出

由于自小对民族歌舞感兴趣,从7岁开始,李学华便“纠缠”着爷爷和村中的老艺人,向他们学习傈僳族民歌演唱。14岁起,他就跟随父辈学习傈僳族弦乐“起奔”。每当村中有节庆、婚庆或聚会,李学华便主动找傈僳族歌舞爱好者切磋技艺。60多年来,他一直在坚持。

经过刻苦努力,无论是以表达男女真挚情感为主的“优叶”、以吟唱古歌和叙事长诗为主的“木刮”,还是即兴演唱的“摆时”,李学华都能从容驾驭。

有了一身“武艺”,就想搭台表演。然而,改革开放前的文艺演出形式和内容颇为呆板,这让李学华“憋”得难受。改革开放后,文艺工作迎来了春天,李学华和村里的歌舞爱好者受邀四处演出。

1990年,在县文化馆的支持下,李学华参与组建了泸水县(现泸水市)“泸峰民间艺术团”,并先后出任副团长、团长职务。由于之前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上当时民间艺术团少,每到怒江“傈僳族阔时节”“澡塘歌会”“旅游文化节”等各种节日活动时,主办单位都会找艺术团演出。

“艺术团刚组建时,没有专用的排练场地,我们就到庭院相对宽敞的团员家轮流排练。此外,为节约开支,外出三天以上的演出,我们都是自带行李和锅碗瓢盆。”李学华对建团之初的艰难仍记忆犹新。

商演助力村民增收

“随着演出活动逐渐增多,艺术团的生存状况得到不断改善,我们不仅唱歌跳舞,还开始上刀山、下火海等表演,收入也增加了。”李学华说。

近年来,怒江旅游业逐步升温,在各种节庆活动上搭建的旅游服务平台上,泸峰民间艺术团都会受邀演出。艺术团随之从单纯的自娱自乐、友情演出转向商业演出。

“一场上刀山表演收入有6000~8000元,12个人出去演出,每人有600多元收入。”李学华说。2017年以前,泸峰民间艺术团每年平均演出40场以上。近三年来,由于怒江正在修建美丽公路,游客进出怒江不方便,影响了艺术团的商业演出。然而,李学华坚信,随着美丽公路建好,艺术团将快速恢复以前的发展状况。

“前几年演出较多时,我的徒弟胡学忠每年的演出收入在7000元以上。”李学华说,由于胡学忠在团里“绝技”较多,因此外出表演的机会多,收入相对就高了。

“我们都喜欢唱歌跳舞,在娱乐的同时,既促进了村民增收,又弘扬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一举两得。”李学华说。多年来,他与几个骨干成员先后被邀请到福建、辽宁、北京、上海等地展演。

在创新中传承民族文化

除了带领团员在唱跳中实现增收,近几年,李学华还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不断学习和演出过程中,他运用傈僳族民歌元素创作了许多民歌,代表作有《打猎调》《阿子达》《阿弟罗》以及《舂米舞》《三步舞》《翻身舞》等。同时,李学华还注重收徒传艺,先后培养出30多名徒弟。

为传承民族文化,李学华带上徒弟定期到当地中学教授“起奔”弹唱技巧,并受邀到怒江州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傈僳族群众传授民歌和民族乐器技艺。在李学华的影响下,傈僳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与此同时,针对老一辈傈僳族群众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知晓度低的问题,李学华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民歌和快板,如《党的政策阿克几》(“阿克几”为傈僳语,意为“第一好”)、《一定会打赢抗击疫情与脱贫攻坚之战》等。

“宣传政策的作品,我制作成两种语言,快板节目用汉语,‘起奔’节目用傈僳语。”李学华说,考虑到部分年轻人听不懂传统的傈僳话,他只好用“双语”进行演绎。

然而,李学华也有自己的忧虑,现在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者居多,学习民族歌舞和乐器的机会变少,随着艺术团成员逐渐老去,新成员的吸收和培养成了当务之急。

通讯员 王靖生/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