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致富先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特别关注

  • 第16页
    特别关注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乡村振兴

  • 第28页
    乡村振兴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致富先锋

  • 第36页
    致富先锋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观察

  • 第41页
    致富观察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双创空间

  • 第49页
    双创空间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节气与农事

  • 第77页
    节气与农事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他山之石

  • 第80页
    他山之石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1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 雷:信用能当饭吃
 
张雷介绍老刘村信用体系建设

云南省金平县金水河镇老刘村委会距中越边境不足10公里,辖区内99%的地区为山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9%,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2%。然而,如今再次走进老刘村,贫困的印记已难寻踪影,随处可见的新楼房、门口停着的机动车,向人们展现出老刘村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转变。而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老刘村的“信用书记”张雷。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张雷曾自掏腰包垫付村民拖欠的贷款,挽回全村信用。也正是这个举动,为老刘村发展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用“黑名单”致贷款难

皮肤黝黑、身穿迷彩服,43岁的张雷看上去憨厚老实,不善言辞,但骨子里却有着惊人的魄力。2001年,张雷开始担任老刘村村委会副主任,这个年轻的彝家汉子,看到周边村寨有村民靠种橡胶赚了钱,他也想加入种橡胶的队伍,但由于缺乏资金,项目迟迟没有启动。

“没有钱,就去银行借啊!”村民们闲聊时的一句话,启发了处于困境中的张雷,然而当他到当地信用社申请贷款时,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我想贷款5000元作为种植橡胶的启动资金,连续写了三次申请,每次都被退了回来。”张雷说,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贷不到款是因为老刘村早已上了信用社的“黑名单”。因老刘村很多村民不讲信用,银行发放的贷款收不回来,信用社不敢再给老刘村村民放贷。

“当时真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反反复复地找银行沟通协调。”张雷说,因为自己是党员,贷款又有明确的产业发展项目和规划,2002年初,他终于拿到了银行发放的5000元贷款。

垫资10万元帮村民还贷

2005年,橡胶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张雷瞅准时机,把依靠贷款种植的2700株橡胶树卖掉,获得收益13.5万元。“我们村有很多荒山适合种橡胶,如果把这些荒山都利用起来,我们就能脱贫致富了。”尝到甜头的张雷迅速把自己的“致富经”教给群众。

橡胶产业发展前景虽好,但老刘村的村民遇到了跟张雷一样的难题:无启动资金、贷款门槛高。“怎么办?”一边是前景可期的产业,一边是贷款难的窘境。经过再三考虑,张雷决定先自己垫资10万元,为20余户村民一次性还清了不良贷款,摘掉“不信用村”的帽子。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风险其实挺大的。”张雷说,他在梳理老刘村村民的贷款时发现,村民们贷款最多的有几万元,最少的有几百元,都是欠了很多年的不良贷款,自己把这笔钱先垫付上了,后期村民们会不会还钱给他,他心里确实没底。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张雷的做法,让老刘村的村民们再次从银行贷到了款,同时通过快速发展产业,让还款不再是一件难事。更难能可贵的是,张雷的举动让村民们开始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在之后的两三年里,村民不仅自觉还清了张雷垫付的贷款,老刘村也再未发生拖延还款的情况。

2017年,在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中,老刘村被评为全县唯一一个“信用村”。2019年,老刘村被中国人民银行金平支行、金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评为“扶贫再贷款示范点”,张雷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信用书记”。

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从“失信村”转变为“信用村”,这不仅需要张雷的引领示范,也需要老刘村全体村民的一起努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老刘村有1112户,全村贷款累计授信645户,授信金额4299万元,用信415笔次,贷款余额2212万元。也就是说,在老刘村,超过一半的村民贷过款,这也助推了近年来老刘村的产业快速发展。

在张雷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老刘村的香蕉、橡胶、板蓝根等产业已小有规模,但张雷心里明白,如果没有特色产业支撑,村民不仅缺少大幅增收的渠道,也缺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2015年,经多方考察,张雷引进金平金岭生物瑶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己带头种植本土中药材60余亩,并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分享给村民,动员组织村民种植软筋藤、青蒿、大血藤等多种中药材。

经过村民的共同努力,2019年末,老刘村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2019年,老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37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如今,回忆老刘村“信用村”建设中的点点滴滴,张雷既是推动者,也是受益者。他从最早贷款5000元种植橡胶树,到后来贷款5万元建新房,再到后来贷款30万元买挖机和装载机组建施工队参与路政建设,到如今贷款200万元为老刘村修建山村幼儿园,张雷的贷款数额呈量级式增长,他的财富也在不断增长,而最早的起步,其实就源于他从银行贷到的5000元。

信用体系更加完善

在张雷看来,作为世代居住在老刘村的普通一员,只有全体村民富起来才是真正富裕。为此,在信用体系建设还未完善之时,为村里出现突发情况导致无力还贷的村民偿还贷款,就成了张雷“自己的事”:“谁家里都会遇到困难,邻里之间帮一把很正常。”但每年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还贷金额,还是给张雷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为更好地防范风险,2017年国家建设信用体系之际,老刘村也开始采用信用评级制度、设立风险防控基金等多个办法,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在老刘村,每家每户的大门旁,都贴有县农信社评定的不同等级的新用户。“从A到3A,一共是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贷款金额和贷款利率都不同。”张雷介绍说,多次贷款且每次都能按时偿还的村民,可以得到最高级别3A的等级,而这个等级可以享受最高30万元,最低3.85%利率的贷款,比市面上一般的贷款低近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通过县里给一点、村里凑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方式,老刘村还建立了20多万元的风险防控基金,为难以按时还款的村民解决燃眉之急。

“信用能当饭吃。”这是张雷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成为老刘村全体村民的普遍共识。2020年,扎根基层20年,敢想敢干的张雷得到云南省“百名好支书”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他的褒奖和肯定。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