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页:双创空间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特别关注

  • 第16页
    特别关注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乡村振兴

  • 第28页
    乡村振兴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致富先锋

  • 第36页
    致富先锋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观察

  • 第41页
    致富观察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双创空间

  • 第49页
    双创空间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节气与农事

  • 第77页
    节气与农事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他山之石

  • 第80页
    他山之石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1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华春团队:深耕笃学壮大马铃薯产业
 

即便进入岁末,云南依然有不少新鲜马铃薯上市。可以说,能在冬季将云南产的新鲜马铃薯送上百姓餐桌,有云南农业大学郭华春团队的一份功劳。该团队研究构建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及应用,获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打破传统发展冬季马铃薯

现任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的郭华春教授,于1984年从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跟随云南农业大学“红薯教授”任运祥研究薯类。“传统观念认为,马铃薯是冷凉作物,只适合种植在中国北方等高纬度或者云南滇东北、滇西北等高海拔地区,滇南等热区均被划为不宜种植区,这些地区早些年就没发展过冬季马铃薯。”郭华春说。

郭华春表示,滇南等热区即使农民零星种植冬季马铃薯,由于品种不适宜、栽培技术落后等原因,亩产量往往只有几百公斤,且绿薯率较高,商品性差,导致冬季马铃薯始终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

2000年,郭华春在日本博士毕业后回到云南农业大学,组建了六七人的团队,开始着手研究冬季马铃薯。从2006年开始,在朱有勇院士的牵头和带领下,郭华春团队组织了全省主要的马铃薯研究力量,并联合省外的一些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冬季马铃薯。“随着国家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和云南脱贫攻坚的提速,加快了我们冬季马铃薯的研究步伐。”郭华春介绍说,云南南部许多县有大量的冬闲田,这些冬闲田一般都是夏季种植一季水稻后,冬天就休耕了。能否把冬闲田利用起来助力农民增收?他们开始尝试发展冬季马铃薯。

选育良种推广良法

发展冬季马铃薯,首先要攻克的难题是品种。原来,国内的主栽品种是来自北方具有马铃薯亚种血缘、适应长日照的品种,而冬季马铃薯生长在短日照下易提前结薯,导致产量较低。

如何攻克这一难题?为此,郭华春团队在广泛引进国内品种评价的同时,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引进了217份具有安第斯亚种血缘的品种资源,作为亲本开始杂交选育,成功选育出一批适合冬作,且亩产可达3吨~4吨的马铃薯优势品种,为冬季马铃薯的高产提供了品种保障。

有了品种资源,但冬作区不能生产种薯,必须要有种薯供给。郭华春团队按照传统的“南种北繁”模式,把种薯送到北方委托繁殖,但又出现品种不适应北方长日照、结薯严重推迟甚至不结薯的问题。“南种北繁”行不通,必须得有自己的繁种体系。于是,郭华春团队联合相关州(市),建立“脱毒组培+雾培原种+高山良繁”的特色种薯生产体系,在滇西北、滇东北等地区建立了良繁基地,保障了冬作种薯的供给。

“冬作的生态条件与高山春作繁种的条件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选择广适性品种,既要在冬作表现好,又要受市场欢迎,而且种薯生长在高海拔地区,要产量高还要抗病性强。”郭华春表示,育种并非易事,选育新品种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且育种耗时长,选种群体每年按90%淘汰,加上品比、生产试验,育成一个新品种大约需10年或更长时间。

经过多年努力,郭华春团队筛选和育成冬季马铃薯6个审定(登记)品种,还有不少冬作后备品系。“目前,云南自主选育的品种占全省马铃薯栽培面积的80%以上,冬季马铃薯占比高达90%。”郭华春自豪地说。

有了良种还需“良法”,郭华春团队通过研发和集成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等技术,构建起轻简化、优质生态高效的技术体系,减少农药施用量60%以上,节省生产成本达16%。

冬季马铃薯产业优势巨大

随着“良种良法”的大力推广,郭华春团队让云南冬季马铃薯取得显著效益。据介绍,百亩连片冬季马铃薯示范区亩产可达4.5吨,甚至在建水县甸尾乡铁锁村创下我国冬季马铃薯亩产5.5吨的最高纪录。2010年以前,双江县马铃薯亩产量只有1吨左右,而郭华春团队通过建立专家基层工作站,指导农户种植后,马铃薯亩产量提高至3.3吨。

目前,云南冬季马铃薯已销售到东北地区,甚至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据了解,全国消费的40%左右的冬季马铃薯由云南供给,每年出口国外的云南马铃薯达8万~10万吨。

截至目前,云南马铃薯年种植面积达900万余亩,产值约200亿元。冬季马铃薯栽培面积只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其产值却占总产值的一半左右,显示出冬季马铃薯的巨大优势。

本刊记者 高佛雁/文

受访者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