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双创空间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特别关注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乡村振兴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先锋

  • 第43页
    致富先锋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致富观察

  • 第47页
    致富观察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4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力荧:传承创新千年古法制陶技艺
 
刘力荧介绍傣陶产品

在5000年的中华民族发展衍变史上,很早便有了陶器的身影。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制陶技艺更是在悠悠轮盘之上轮转了4000多年。“如何在保留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的同时,做出符合现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傣陶产品?”从创立西双版纳陶缘陶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伊始,公司负责人刘力荧就致力于将传统技艺、民族文化和现代技术相融合。近年来,一件件精美的傣陶作品被认可,一次次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都在激励着刘力荧不断探索,走好傣陶创新之路。

涉足傣陶行业

“10多年前,前来西双版纳的游客大多对傣族文化拥有浓厚的兴趣,但当地却缺少能够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工艺品和伴手礼。”有着多年旅游行业从业经验的刘力荧认为,很多珠宝、翡翠、红木等热销产品既缺乏辨识度,也缺少历史的积淀和传承。多年来,刘力荧一直在寻找一款能代表傣族文化和技艺的工艺品。

2006年6月,西双版纳的傣族慢轮制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也让刘力荧开始关注这项已在当地传承了4000多年的“宫廷技艺”。

“称它为‘宫廷技艺’,是因为以前手艺精湛的制陶匠人,大多生活在傣王宫,世代制陶不仅提升了技艺水平,也让傣族制陶技艺得以很好地保留下来。”刘力荧解释说,慢轮制陶这项在其发源地濒临失传的技艺,却在西双版纳被完整继承下来,这既有当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原因,也跟当地傣族重视陶器制作息息相关。

从2006年开始,刘力荧就与傣陶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勐,在不断学习摸索傣陶技艺过程中,她于2014年开始打造“西礼傣陶”品牌,并在2016年成立公司,带领一批少数民族青年,走上傣陶传承、发展与创新之路。

创新制陶技艺

慢轮制陶、平地堆烧是传统傣陶制作技艺的两个显著特点。所谓慢轮制陶,就是用木质的底座,套上石材做的轮盘,将泥料放置于慢轮上,用脚拨动控制慢轮转速,用捻拉方式筑盘成型;所谓平地堆烧,就是在平地上铺一层柴和稻草,堆码上已经干透的陶坯,再覆盖一层稻草,在稻草外部抹上一层泥土,并预留好点火口和通风口,点火后需有专人值守在一旁添加稻草,一般要烧3天左右才可以起窑。

经过多年的学习钻研,如今刘力荧已是景洪市非遗传承人,制陶车间也挂起了景洪市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的牌子。刘力荧回忆说,早在学习初期,她就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不忘创新,她努力攻克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提升精品率。传统泥料大多是在泥土中掺入约30%的细沙,以保证陶器的硬度。而刘力荧则将红土、白土、高岭土等泥土和细沙按科学配比融合到一起制成陶浆,过滤后调制成矿物质含量更均衡、手感更细腻的泥料。

在改进烧制手法方面,传统的平地堆烧,窑内的最高温度只有500℃~600℃。而刘力荧采用汽窑和柴窑对泥料进行烧制,窑内的最高温度可达1150℃,且烧制时间更短,烧制出的陶器精品率更高。同时,刘力荧还用电动快轮代替了传统的慢轮工艺,大幅提高了制陶效率。

突出民族特色

在刘力荧看来,要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就要把它充分展示出来。“傣陶是有生命的,有些东西可以改变,但傣陶的灵魂不能变。”刘力荧说,她在传承傣陶雕刻技法以及突出民族元素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傣陶大量使用浮雕、镂空雕技法以及彩绘技术,以更好地突出当地的民族特色。因此,傣陶在云南有着很高的辨识度。”刘力荧说,她之所以未采用现代流行的抛光打磨、阴刻阳填技术制陶,正是对傣陶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

2017年,在刘力荧的公司刚成立不久,她就以初创组的身份获得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云南赛区一等奖。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公司已成为西双版纳州傣陶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前列的生产制作基地,并在2020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成长组第一名。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消费人群不断增多,傣陶茶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刘力荧说,未来,如果能将傣陶、傣锦、傣纸这些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进行统一推广宣传,这些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邹 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