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致富前沿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特别关注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乡村振兴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先锋

  • 第43页
    致富先锋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致富观察

  • 第47页
    致富观察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4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天稻“航二代”首次育苗成功等6则
 

中国天稻『航二代』首次育苗成功

最近,曾搭载嫦娥五号登月的约1500株稻种育苗成功,长势喜人。在华南农业大学温室大棚里,嫩绿的幼苗很快即可栽入田间。这批共计40克的太空稻种于去年11月搭乘嫦娥五号登月,历时约23天、76万公里的“环月旅行”后,返回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种植。该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植物航天育种国家级平台。这批稻种可谓名副其实的“航二代”,分别由航天育种成果“华航31号”和“航恢1508”培育而成。“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搭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绕月深空诱变研究,实现了水稻种子深空搭载的首次突破。”该中心主任陈志强表示。

来源:新华网

科学家研制出植物可穿戴茎流传感器

最近,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IBE团队刘湘江、应义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汪小知和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胡仲远,联合为植物发明了一款穿戴式“电子皮肤”。这种植物可穿戴茎流传感器,通过将柔性穿戴电子技术应用到植物体表,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首次成功持续监测草本植物体内水分的动态传输和分配过程。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植物果实生长与光合作用不同步的现象,这不仅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基本认知,更将为作物高产育种及栽培技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这项研究,近期刊发在《先进科学》上。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我国首次发现山茶属管蕊茶植物新种

最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发现一种罕见的山茶属植物,经研究确定这是管蕊茶组成员,并被确定为新种云南管蕊茶,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管蕊茶组植物。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类群》上。以往研究揭示,中国拥有山茶属80%至90%的物种,但在组级层面上,越南茶组、柱蕊茶组和管蕊茶组在中国完全没有分布。管蕊茶组是山茶属中形态最为奇特,被认为是演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组,以其雄蕊的外轮花丝高度合生成一肉质花丝管为主要特征,其前身是管蕊茶属,1859年被归入山茶属。

摘编自《科技日报》

专家研究发现能处理高氨氮废水的新型微生物

最近,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团队从长期处理高浓度养猪废水的绿狐尾藻人工湿地中分离出一株新型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粪产碱杆菌WT14,其具有处理高氨氮废水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管理杂志》。氮是富营养化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传统的微生物脱氮工艺一般包括好氧硝化和厌氧反硝化两部分,多用于处理低氨氮废水。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兼具传统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特性,能在同一反应器中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从而有效降低处理高氨氮废水工艺的复杂度和运行成本。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我国科学家揭开桃基因组变化奥秘

3月10日,国际期刊《基因组研究》发表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王力荣团队领衔完成的多个环境因子对桃基因组影响的遗传分析,揭开了桃基因组变化奥秘,有助于帮助育种专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植物品种适应性改良的新模式。该研究团队利用263份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桃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的多类型变异组图谱。在对相关基因位点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发掘了控制桃抗寒性、高原适应性和花期纬度适应性的关键基因及其变异机制,阐明了“干旱条件下桃果实更甜”的遗传学基础,以及果肉颜色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

摘编自《光明日报》

云南培育出9个功能稻麦新品种

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为首的“功能性稻麦新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项目组,历经10多年跨学科协同攻关,通过对31个国家1238份稻种核心种质及20多个国家1500份大麦种质评价,培育出9个功能稻麦新品种,其中,“云饲麦1号”入选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大麦苗粉γ-氨基丁酸含量为世界已报道最高品种的1.5至1.7倍。这些功能稻麦,将为健康膳食研发提供参考。目前,9个功能稻麦新品种在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南5省新增推广面积150.42万亩。该项目以功能米和大麦苗粉为主、其他功能食品为辅研制出适糖米、大麦苗粉面条、青稞适糖米粉、青汁鲜花饼等新型功能米及其新产品11个。

来源:云南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