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致富先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特别关注

  • 第16页
    特别关注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乡村振兴

  • 第28页
    乡村振兴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致富先锋

  • 第36页
    致富先锋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观察

  • 第41页
    致富观察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5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世忠:传承百年酱香味道
 

酱作为一种调味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不同地区的酱,在味道上往往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云南昭通,有一家做酱的企业,始终坚持传承百年制酱之道,它就是昭通万和食品有限公司。2011年,“万和”品牌荣获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公司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等,“万和”牌注册商标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商标。

“万和”酱不断发展,离不开公司董事长、“万和”昭通酱制作技艺传承人黄世忠的努力。

从历史中走来的品牌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初冬,四川省叙州府人万鸿轩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之后,来到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昭通县(今昭通市)。万鸿轩在家乡以做酱菜为生,多年的做酱经验让他敏锐地意识到,昭通的气候地理条件适合制作好酱。三省交会的地理位置,可以货通四方,在这里他可以一展所长,干出一番事业来。随后,他在昭通开办酱厂,取名“万和”,这就是昭通万和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

“据资料记载,汉朝时期昭通酱就已经很出名了,外界还给昭通人取绰号‘昭通酱’,一方面是因为昭通人喜食酱菜,另一方面是因为昭通酱出名。”黄世忠说。

1956年,万和酱厂公私合营为昭通市万和酱菜厂。2004年,经国有企业改制为昭通万和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发展成集食品、调味品生产、无公害果蔬种植经营于一体的企业,具有独立的进出口经营权。

1978年,黄世忠来到万和酱菜厂工作。“从万鸿轩开始至今,在100多年的时光里,历经几代传承人的调试、研发和改进,‘万和’昭通酱的生产工艺和配方更加科学合理。”黄世忠说。2013年,昭通酱制作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昭通万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的“万和”牌昭通酱、酱油、食醋及“恩安”牌腐乳、咸菜等系列产品远销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公司产值依旧达2300多万元。

独特的制作工艺

走进昭通万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正忙着做酱粑。黄世忠告诉记者,在制作酱粑时,除规范的工艺外,更为精细的技巧则掌握在这些熟练的制酱工人手中。因为他们手部揉捏力气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酱粑质量的好坏。制作酱粑有“左三把,右三把,不紧不松又三把”的说法,酱粑捏得过紧不利于发酵,过松在摆放过程中又容易散掉。每一个有酱粑制作经验的做酱人,都是手部力气控制的高手。制作好的酱粑,要分层摆放,每一层之间要铺设稻草,因为稻草有透气保温的功效。

昭通是典型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1℃~21℃。每年初冬至来年3月,是制作酱粑的最佳季节。在这段时间内,酱粑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慢慢发酵。

冬去春来,大地回暖。在稻草中摆放40多天的酱粑,终于可以下酱。每到这个关键时刻,作为得力助手,黄世忠的长女黄智敏就要跟工人商讨下酱的日子。“之所以如此慎重,是因为下酱是制作‘万和’酱的又一个关键环节。昭通酱的制作需要68道工序,把握合适的时机、老道的经验、熟练的技术……每一道工序完美衔接,才能做出最好的酱。”黄世忠说。

到了下酱的日子,工人们将酱粑打散成粉,加入昭通当地种植的辣椒、花椒等食材,搅拌均匀后装在特制的酱缸之中。白天,酱缸要在阳光下晾晒,夜晚则用竹子编制的盖帽进行封盖,这个过程称为“九晒九露”,180天后,昭通酱就酿制完成。

“这样的制酱流程,从1910年建厂至今,每年都在重复着。”黄世忠说,就这样,“万和”酱渐渐成为昭通的标记。

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2018年,在第5届南博会暨第25届昆交会上,在昭通万和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台前,挤满了前来品尝公司产品的客商和市民。在品尝之后,很多市民购买了自己心仪的产品,也有很多市民是万和公司的老顾客,刻意寻着前来购买。展览第一天,公司参展商品的销售额达1.6万元。在此次南博会中,万和公司还与6家客商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

“昭通酱具有四川酱菜的麻辣鲜香味,但比四川的麻味稍微低一点,这就是滇味的特点。”黄世忠说,“根据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昭通酱的口味已被越来越多深圳、香港等地的消费者接受。”

黄世忠告诉记者,昭通“万和”酱以鲜美芳香的特点深受顾客喜爱,尤其影响着昭通人的饮食习惯。逢年过节,到公司的售卖点买上几瓶正宗的“万和”酱,已成为很多昭通人的习惯。

在黄世忠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照片,是他在酱厂做化验员时的留影。1978年,黄世忠被工厂派到昆明学习调味品检验以及酱油菌种生产,学成归来后,厂里组建了当时昭通唯一一家调味品生产检验化验室,打破了以往一切生产凭经验、产品质量靠观察和品尝的生产格局,为稳定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

黄世忠说,“万和”酱是以黄豆、辣椒、花椒等食材为主要原料,在多种微生物相互作用下产生复杂的反应酿制而成的,属于多菌种酿制方法。“万和”酱的技法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历经几代人的改进,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万和”昭通酱。讲究的制作过程、严格的材料选取,让昭通“万和”酱在符合现代食品安全标准的同时,又保持了原有的味道。在20世纪,昭通酱以便捷味美、吃法多样等优势,曾被用于军用物资。

“在古代的各种调味品中,酱居于主导地位,古人有‘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的说法,可见酱在中国人饮食中的地位。酱道,自带浩然端正之气,在制作酱的过程中,容不得一丝偏差。端正的制酱之道,是‘万和’酱经久不衰的秘诀,万和人用敬畏之心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技艺。”黄世忠说,“未来,我们将在昭通酱、醋等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再研发一些新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把‘万和’品牌做大做强,让其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本刊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何 军 周 莹/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