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页:致富前沿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6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个用非洲栽培稻杂交的亚洲栽培稻新品种问世等6则
 

首个用非洲栽培稻杂交的亚洲栽培稻新品种问世

最近,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稻属AA基因组种间杂种不育遗传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该项目共发掘种间杂种不育新基因12个,占国际上已发表数的1/2,培育出国际上首个利用非洲栽培稻资源杂交选育的亚洲栽培稻粳型水稻新品种“云稻1号”。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深入认识稻属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进化规律,发掘、利用亚洲栽培稻野生近缘种有利新基因及种间杂种优势,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有重大科学意义。

摘编自《云南日报》

混合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苏淮猪『龙凤胎』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技术学院养猪研究所、淮安研究院与江苏省畜牧总站联合,利用混合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不同性别的苏淮猪和二花脸猪的混合移植。最近,3头大白母猪先后顺利分娩,共产下8头苏淮公猪和6头苏淮母猪,且每头受体母猪同时生下“龙凤胎”。 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2021年版)》中,苏淮猪和二花脸猪被收录其中。“此次克隆的结果意味着,通过体细胞保存可实现猪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优秀种猪个体的扩群。”南京农业大学动物技术学院养猪研究所副教授侯黎明说。

摘编自《科技日报》

我国科学家克隆出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

最近,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大豆遗传育种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成功克隆了大豆ms1基因,这项研究使我国大豆遗传育种领域关于大豆ms1雄性不育遗传机理的探索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综合生物学杂志》。团队通过最新的基因编辑CRIPSR/Cas9技术,对ms1基因进行靶向敲除,使栽培大豆品种“中品661”产生了与ms1不育系相同的不育表型,成功创制了一系列不育系材料,为在大豆杂交制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对提高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中国农网

中科院培育出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川育29』

最近,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川育29”示范田在四川绵阳验收。该品种具有高抗条锈病、高产优质等特点。“‘川育29’聚合了4个抗条锈病基因,抗性至少能维持在3至5年以上,改变了过去其他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抗性只能维持一两年的状况。”该品种的研发人员、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吴瑜说。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汤永禄介绍,据产量预测,“川育29”每亩产量550~590千克。相比传统的不抗病的品种或者是老品种,其增产幅度在10%左右,按当前市场价折算每亩可增收120元。

摘编自《科技日报》

国内首个粉红色毛木耳新菌株培育成功

最近,由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李小林博士团队成功驯化选育的国内首个粉红色毛木耳新菌株“粉耳1号”问世。与常见的黑色木耳不同的是,这种木耳颜色粉红、耳片肥厚,口感鲜香清脆。据介绍,该菌株是通过采集野生自然变异子实体,经分离、初筛、复筛和示范栽培等措施,驯化选育出的特色毛木耳新菌株。“粉耳1号”生育期40~45天,新鲜幼嫩子实体通体呈粉红色,较普通品种提早5~10天出耳。“粉耳1号”的成功驯化,对今后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

摘编自《农业科技报》

江苏大学研发出手扶式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最近,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胡建平教授团队研发的双行全自动蔬菜移栽机的研发转化有了新进展。这台移栽机完全实现“苗盘输送、取苗、投苗、栽植、覆土、压实、苗盘回收”全自动化,其作业效率每小时达6000~7200株,较半自动移栽机高出2至3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移栽机适应常见的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等穴苗盘,且苗盘只需1人直接摆放到苗盘输送台上,操作十分方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国,但国内蔬菜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于30%,全自动蔬菜移栽机的推广使用,将大幅提高蔬菜种植效率。

摘编自《科技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