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特别关注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特别关注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9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
杨君兴团队:化解云南土著鱼“灭种”危机
 
杨君兴介绍软鳍新光唇鱼的特点

云南有土著鱼类594种,居全国之首。然而,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显示,云南处于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四个受威胁等级的土著鱼类有138种,占云南特有种的50.7%。保护云南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不仅事关云南淡水渔业的发展,也对全国水生态研究意义重大。2019年,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成立,由研究云南土著鱼近40年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担任实验室主任,着力攻克种质资源“卡脖子”技术难题。

寻觅种源 奠定发展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鱼。”几十年前,滇池金线鲃、鱇浪白鱼、大头鲤、大理弓鱼等云南“四大名鱼”,曾带给人们味蕾上的极大享受。然而,随着过度捕捞、外来物种的侵害和水体环境的恶化,以“四大名鱼”为代表的云南土著鱼逐渐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状态。如滇池金线鲃,20世纪60年代还是滇池中的主要淡水鱼,后来种群数量开始急剧下降。1986年,滇池金线鲃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找到这些野生的土著鱼。自2000年起,杨君兴团队开始翻山越岭“找鱼”。“我们根据不同土著鱼的生活习性,以及一些原始资料记载,到密林深处的小溪中去寻找。”助理研究员张源伟说,找到鱼之后,如何第一时间把它们运回基地是最大的难题。因为去寻找的地方车辆难以到达,找到土著鱼之后,他们会用接力跑的方式运回。

“从刚开始的几种,到现在的102种,这项繁重且长期的工作,凝聚着几代科研工作者的心血。”据杨君兴介绍,几十年来,团队先后对土著鱼类进行活体收集,并转移到迁地保育基地开展保育研究,目前云南土著特有鱼类已有102种。这些鱼种为保护云南珍稀特有鱼种免于灭绝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日后恢复野生种群,以及产业化深度挖掘利用奠定了种源基础。

潜心研究 研发出新品种

在杨君兴看来,云南土著鱼类要得到更好保护,科研部门还要努力挖掘其潜在价值,并与有养殖意愿的企业对接,打造高原特色渔业,真正让土著鱼回归。

“滇池金线鲃以前是昆明市民餐桌上的‘常客’,我们能否以野生鱼种为基础,选育出更适合食用的品种呢?”杨君兴说,按照这个思路,2004年,他和团队就此展开研究。历时13年,杨君兴终于在2017年选育出滇池金线鲃的养殖品种——“鲃优1号”,并在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认证,成为云南省首个获国家认证的水产养殖新品种。

“‘鲃优1号’的生长速度比野生种快四成,肌间刺优化八成,煮熟可以直接咀嚼咽下,并可规模化养殖。”杨君兴介绍说,由于兼具优质口感和较高营养价值,该品种受到养殖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供需两旺。

与滇池金线鲃具有较高食用价值不同,另一款“明星”鱼种——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这条鱼集合了金龙鱼、银龙鱼通体华贵鲜亮的特点,鱼身有一条黑带,就像国画家画上去的一笔水墨。”杨君兴介绍说,该鱼种是生活在元江的土著鱼,近年来,这种鱼的野生种群数量衰减较快。2004年,团队开始对其进行选育保护,并已完成“墨龙1号”新品种研发的全过程。2020年,“墨龙1号”作为观赏鱼在广州进行试点销售,一尾最高售价2000元。

扩繁回归 野生种群恢复

走进地处昆明东郊的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自然循环的水系、大大小小的保育池,以及先进的操作室布置得井井有条,数十种云南土著鱼在这里得到保护,并为增殖放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云南的不少土著鱼之所以濒危,是因为它们对生存环境和繁殖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据杨君兴介绍,不同鱼类对水温和水体含氧量的要求完全不同。此外,每种鱼要吃什么饵料才能与它的野外食谱高度吻合,什么样的流水、光照、饵料才能满足其繁殖所需,这些都需要科研工作者通过不同的对比试验来进行缜密观察。

“鱼类与其他动物不同,它无法通过动作和表情反映自己的情绪,我们做研究只能靠认真观察。”杨君兴说,在正式放流之前,研究人员会为它们打造一个与野外生存环境几乎相同的区域,让其适应新环境,保证成活率。

多年来,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已完成48种土著鱼类全流程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的研发,可达到年产500万尾以上土著鱼类种苗生产能力,带动云南特色鱼类年产值1亿元以上。增殖放流土著鱼类11种300万余尾,一些特有珍稀鱼类的野生种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