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双创空间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10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肖怀:努力把“臭屁虫”变成宝贝
 

将手伸向养殖箱,一只小黑虫被肖怀夹在手指之间,展现在记者眼前。肖怀是大理大学药学院教授,她手中的小黑虫,学名为喙尾琵琶甲(琵琶甲的一种,以下简称“琵琶甲”),俗称“臭屁虫”。“研究琵琶甲10多年,我早就跟它们成了好朋友。”轻轻一拍,臭屁虫便乖乖地从肖怀手中滑落,回到养殖箱中。

开展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琵琶甲成虫体长约2.4厘米、体宽约1.1厘米,药用历史悠久,民间使用广泛,在《中药大辞典》中亦有记载。琵琶甲具有抗菌、消炎、解毒、散淤等功效,民间偏方中,用于治疗肿瘤。在云南许多集市上,时常能见到琵琶甲的身影,无论是食用还是药用,琵琶甲早已融进云南人的生活。

大理大学有关琵琶甲的系统研究始于2007年,并在2011年制定了云南省琵琶甲药材质量标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琵琶甲奠定了坚实基础。肖怀早期主要开展活性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探索。“2011年,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立项支持,主要科研方向是药物化学,就是要搞清楚它身体里蕴含哪些活性物质,哪些能起治疗作用,如何作用。”肖怀说,她要找出的是民间将琵琶甲用以治疗肿瘤的依据及可能成分。

按照传统的研究方法,肖怀将成年琵琶甲晾晒成干品,粉碎后从中提取分离各类化合物并进行活性检测,但结果却一直未能让她满意。“我们团队共分离鉴定了琵琶甲体内的100多种化合物,却一直找不到活性比较好的成分。”肖怀说。

转机出现在一则当时并不起眼的新闻报道中。有媒体称,某地一名肺癌患者,通过生吃琵琶甲治病,认为生吃更有效。“是不是活体琵琶甲体内的某种可挥发性物质在起主要作用?”沿着这个思路,肖怀开始尝试多种途径获得样品进行活性成分筛选,联想到琵琶甲在受外界刺激时,会分泌防御液,最终从1000克活体琵琶甲中采集到不足3克的防御液,并初步证明,正是这种防御液对肿瘤细胞增值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2019年,琵琶甲防御液的研究也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我们期待有可喜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肖怀提醒,活体琵琶甲有一定的毒性,琵琶甲入药一定要遵医嘱,不能迷信各类偏方,擅自大量食用。

尝试人工养殖

每年的五六月份,在大理下关的农贸市场,经常会有人售卖从野外捕捉到的琵琶甲。而到了冬季,几乎见不到琵琶甲的身影,缺少充足的研究样本,这给琵琶甲的系统研究带来一定困难。通过课题组其他老师对琵琶甲野外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考察研究发现,这种喜阴夜行的昆虫,夏季是主要的繁殖期,大量幼虫转化为成虫,而冬季会进入休眠期,野外活动很少,很难捕捉到。“能否通过人工养殖琵琶甲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呢?”肖怀萌生了人工养殖琵琶甲的想法。

2017年,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在实验室里,肖怀用一个大纸箱开始人工养殖琵琶甲。“这种小虫子的咬合力很强,几天时间,纸箱就被它们咬出一个个窟窿。”于是,肖怀改用透明的塑料箱进行养殖。由于实验室人来人往,经常会有人打开塑料箱察看琵琶甲,这让饲养环境很难契合琵琶甲的原生环境。思来想去,肖怀决定转移阵地,把琵琶甲带回家养殖。

然而,琵琶甲的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幼虫化蛹再羽化为成虫的过程,群居的琵琶甲幼虫要钻进松软度和温湿度适宜的土壤中,且每一个幼虫要完全独立、不能相互干扰,再经过两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羽化为成虫。“经历过幼虫大批量死亡的挫败,也有偶然间发现虫卵孵化成幼虫时的惊喜,养了5年琵琶甲,基本摸清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养殖中的一些关键制约因素,我也与它们成了朋友。”肖怀说。

让琵琶甲产业化

2018年,大理大学的琵琶甲养殖与推广项目获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推荐参加了全国比赛并获得铜奖。在2020年的“创翼云南”创业大赛上,该项目获得不错的成绩,这既是对大理大学创新创业的肯定,也是对肖怀教授团队研究琵琶甲的肯定。

琵琶甲的养殖技术是否已足够成熟,能否在广大农户中进行示范推广呢?在肖怀看来,目前的掣肘因素还有不少:首先是养殖方面遇到的难题,在琵琶甲规模化养殖中,幼虫化蛹的成功率还比较低;其次是销售方面的问题,到农户中进行推广,成虫要进行回购,农户要创收就需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这也是目前所欠缺的。

“其实,烧烤琵琶甲挺香的,但是因为它‘长相’不佳的原因,愿意接受它的人并不多,属于一种比较小众的食品。”肖怀认为,下一步,还需要加大对琵琶甲药理药效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其有效性及医药应用价值,同时,提升养殖技术,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琵琶甲产业化发展。

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邹 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