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致富先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11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志娟:美女“猪倌”炼成记
 

初见李志娟,这个“85后”姑娘干净利落、活力四射,再加上青春靓丽的外形,很难让人将她与“猪倌”联系起来。养猪又脏又累,还遭遇过几次不小的挫折,但李志娟仍咬牙坚持,她在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建起9750平方米的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并带动周边农户养殖生猪,为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12月,李志娟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美女“猪倌”不好当

“小时候,我家里养着几十头猪,每天都与猪在一起,它们是我的玩伴,所以我很喜欢猪,从未觉得养猪有什么不好。”说起养猪的感受,对李志娟来说,扫猪粪、制作饲料都是家常便饭,信手拈来。

2005年,一场家庭变故,让李志娟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梦想。高中刚毕业,她就到昆明医药公司从事药品销售工作。“其实我并不喜欢打工,所以一边做销售,一边在谋划其他工作。”李志娟说。

思考自己真正愿意做又擅长的事,李志娟立刻想到养猪。2008年底,李志娟返乡和母亲一起在家里养殖生猪。一共养了80多头猪,养殖过程很顺利,首次养猪让李志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万元。

既能赚钱,又能陪伴母亲。在李志娟看来,养猪无疑是最适合她的工作。因此,扩大养殖规模,建盖标准化养殖场就自然而然成了她的下一步选择。

为扩大养殖规模,李志娟说服母亲,向亲朋好友借了80多万元,又向县农业部门申请到生猪外调奖励补助资金。2010年,李志娟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开始正式走上生猪养殖之路。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扩大,资金有限、设备落后、养殖和管理技术跟不上,种猪产崽率低、淘汰率高、肥猪出栏周期过长、料肉比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让李志娟焦头烂额。“一年下来,猪场不仅无分毫利润,还出现了负债。”想起当初的艰难,李志娟唏嘘不已。

令她没想到的是,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2011年,云南暴发了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俗称“蓝耳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疾病。由于生物防控措施落后、消毒不严谨,李志娟养殖的大部分生猪都感染了“蓝耳病”病毒。尽管她奋力救治,但仍没能控制住病情,猪染病后第三天,开始出现大面积死亡。“看着满圈的死猪,当时我眼睛都哭肿了,这可是我的全部家当啊。”说起往事,李志娟眼圈泛红。

多次遇挫不退缩

“我当时不是没想过放弃,但心中始终憋着一口气。从事哪个行业没有困难呢?不攻破这些问题怎么能成长?我熟悉的养猪行业尚且如此,换个行业难道我能做好?”面对空荡荡的圈舍,在不断反省中,李志娟重燃斗志。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李志娟决定先“充充电”,她报名参加了云南农业大学生猪饲养管理培训班,学习科学喂养、提升管理能力。

学成归来,李志娟向昌宁县妇联申请了5万元创业贷款,又“厚着脸皮”向亲朋好友借了30万元。“再次借钱时,大部分人都不愿借给我了,不是不看好我,而是大家都不看好养猪行业。”李志娟说,有了前车之鉴并掌握了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她对自己充满信心。2012年,重整旗鼓后,她二次创业。2014年底,李志娟还清了所有负债,还赚了400万余元。

随着生猪价格上涨,李志娟又充满了干劲,但考验接踵而至。猪周期又一次到来,生猪价格跌破成本线,加之非洲猪瘟暴发,让李志娟的生物防控成本大幅上涨。“为了防控疫病,一件2斤多的进口消毒液就要2000多元,还有疫苗等支出。”李志娟说,这次虽然经受住了考验,但是核算成本后,发现亏损了800多万元。怕母亲担心,李志娟只告诉母亲:“这次还好,没亏损多少,也就30万余元。”很多人打电话安慰她,她都笑笑说“没事”。

乐观积极的心态,让李志娟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我妈劝我换个品种养,但我说还要继续养猪,我妈都吐槽我一根筋。”李志娟笑着说。

2019年初,不服输的李志娟从银行贷款500万元,新建养殖场房,引进低价二元母猪1500余头、优质种公猪100余头,用最少的资金改良优质品种。当年下半年,猪场年出栏肥猪达22000头以上,实现收入1200万余元。

2020年,生猪价格居高不下,涨幅前所未有,李志娟凭借自己的坚持和睿智,让全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保姆级”服务助农增收

历经几次挫折后,李志娟清楚地了解到目前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因此她坚持自繁自养营销创新,不断优化改良品种,并严格遵守规范化养殖标准。“科学养猪门槛其实很高,仅饲料配比我就摸索了好几年。饲料质量好,猪病会减少很多。”李志娟说。

在养殖过程中,李志娟通过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带动柯街镇生猪产业不断发展。同时,她的养殖场吸纳当地20名村民就业,签订劳动合同14人,旺季雇佣短工80人以上,带动周边580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和果蔬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

“在我的养殖场周边,只有我一家是做科学养殖的,为给大家作好示范,我每年都要跟着县农业部门去复旦大学、浙江农大、云南农大等高校学习。”深知养猪不易,因此李志娟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保姆级”服务。她不但安排技术员专门负责对接客户,还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拌饲料经验、消毒药配比、打疫苗以及如何灭蚊灭蝇等手把手教给农户,还为客户建立微信群,每日在群里提供生猪报价、疫情防控、粮食价格等信息,并为病猪提供“远程会诊”。

现年42岁的聂学花,是昌宁县卡斯镇新谷村委会谷板村民小组的村民,2018年返乡养猪,因缺乏养殖技术,加之不懂市场,导致严重亏损。“2019年,我与李志娟初次合作,她为我们提供优质的商品猪苗和LY种猪,以及技术上的指导。”聂学花感激地说。截至目前,聂学花的生猪常年存栏量保持在200~350头,近两年平均年净利润达7万~15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李志娟将公益慈善放在首位,荣获“捐资助学先进个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为守卡人员捐赠肥猪、方便面、牛奶、饮料等物品。2020年12月,她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文

邹 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