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页:乡村振兴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12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下河边村:搬出山沟欢乐多
 

上、下河边村民小组是普洱市澜沧县上允镇曼蚌村的两个哈尼族聚居村民小组,两村紧紧相邻,共有215户897人。以前,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受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

2014年以来,在上级部门帮扶下,上、下河边村民小组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外出务工,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年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2765元增加到2020年的9242元。

搬出穷山沟

以前的上、下河边村民小组距镇政府37公里,通村公路狭窄、坡大、弯多,晴通雨阻,通行能力极差,政府部门曾先后多次投入资金进行维护,但公路通行能力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面对村民看病难、孩子上学难,以及产业发展滞后等困境,经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认为,易地搬迁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014年,搬迁即将开始时,由于村民对移民政策不了解,担心搬迁后无法安居乐业,加之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熟悉的生活环境,大多数人产生了抵触情绪。

见此情景,镇、村、组干部组成搬迁工作队,采取科级领导干部包村民小组,党员干部包农户,党员代表、党员致富能手等联系困难户的方式,进村入户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80名机关党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110名农村党员放下手中活计,先后开展动员搬迁工作800余人次。

同时,动员150余名拥有专业技术的党员,组建党员突击队、医疗志愿服务队、党员护村服务队等 7支党员服务队,累计开展住房安置、道路抢修、医疗卫生等工作300余次。

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群众终于同意搬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6 年,累计投入资金4501万元后,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

迎来新发展

搬迁至新址后,上、下河边村民小组距镇政府仅6公里。虽然交通便捷,但由于搬迁安置区未配置土地,迁入地离迁出点又过远,如何让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摆在村组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村党总支在调研和开会商讨后,将目光聚焦到发展养殖业和提高村民职业技能上。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共争取和整合资金43万元,建盖人畜分离养殖房215间,免费提供给村民发展养殖业,并引进企业与村民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和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着力降低养殖风险。

有养殖设施和企业助力,村民养殖热情高涨。未搬迁前,村民李志华每年仅养一两头本地黄牛,现在他每年养殖七八头西门塔尔牛,年出栏五六头,产值达12万元。目前,上、下河边村民小组共养殖肉牛743头、生猪698头、家禽2313羽等,总产值约1200万元。

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村“两委”积极动员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由村党总支牵头组建曼蚌村民心劳务合作社后,我们主动邀请人社、用工企业等机构,对搬迁群众开展就业培训,并与人力资源公司开展劳务合作,为村民外出务工提供一站式服务。”曼蚌村党总支书记田华忠说。

在村劳务合作社的帮助下,村民黄明忠一家4口人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务工,年收入达15万元。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村民李世华用到广东省务工的每月4000元收入供女儿上大学。截至目前,上、下河边村民小组的439个劳动力中,转移就业、外出务工人员达323人,占全组劳动力人口的73.6%,户均年增收达8000元。

文化活乡村

随着物质水平逐渐改善,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追求。“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哈尼族群众与生俱来的才艺,让整个村寨每晚都沉浸在欢乐中。

为系统开发哈尼族文化,村“两委”依托上、下河边村民小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建起曼蚌村哈尼族表演文化培训馆,并配置教室、舞台和音乐器材等设施,积极发动村民参加表演。

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村民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村里先后组建3支歌舞表演队,成员达81人,编排出传统节目《多波搓》《竹筒舞》,以及现代舞《哈尼宝贝》等,并发动全村村民积极参加表演。

“现在,上允镇成为曼蚌村寨歌舞展演的‘黄金半径’,上、下河边村民小组年接受各类民间喜事或官方活动邀请表演25场次,表演队成员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上河边村民小组组长李文忠说。

此外,上、下河边村民小组家家有手艺、户户会编织,男人编藤篾桌凳,女人织布制作传统哈尼族服饰。不断“走出去”的哈尼族表演队,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地客商的目光,哈尼族手工制品成了市场供不应求的紧俏货,村民在家靠手艺就能实现增收。

通讯员 石云翔/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