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致富先锋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12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兴建:返乡创业舞“龙头”
 

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放过牛、做过饭店服务员等。几经波折,2014年,他注册成立公司,经过几年打拼,公司已发展成集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销售以及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他就是曲靖市沾益区兴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建。2018年,该公司被评为云南第十三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寒来暑往创业路

20世纪60年代末,王兴建出生在曲靖市沾益县(现沾益区)的一个贫困家庭。在他10多岁时,父亲意外去世,不堪贫困折磨的母亲离家出走,只留下王兴建跟着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85年,少不更事的王兴建决定出去闯一闯。“那时候,只知道县城就是大城市,于是我背上行囊,换乘几次车后来到县城。”王兴建说,第一次离开大山来到县城,不知去哪儿找活干,他茫然了。

所幸,在县城彷徨几天后,一个饭店老板看他憨厚老实,就同意他留在饭店打杂。王兴建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每天起早贪黑,扫地、生火、擦桌,所有脏活累活都抢着做。

由于勤快、好学,王兴建很快得到饭店老板赏识。不久后,厨师要挑选一名下手,老板第一个便想到了王兴建。

在后厨,聪明好学的王兴建一边当助手,一边偷偷跟着大厨学炒菜。为了攒钱创业,王兴建省吃俭用,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寒来暑往,他在饭店悄然度过了四个春秋。1989年,已学到一手好厨艺并积累了一定资金的王兴建决定出去自己开一家餐馆。

经过几个月筹备,1990年初,王兴建的饭店终于在沾益县城顺利开业。当时,县城里的饭店相对较少,尤其像王兴建这样有一手好厨艺开饭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因此,他的饭店生意兴隆,收入源源不断。

百万富翁变“负翁”

1996年,开饭店积累了200多万元的王兴建,见身边的一些老板炼焦煤发了财,也心动了。于是,他将饭店转让出去,拿出全部积蓄与朋友开办了一个焦煤厂。“当时我们的主要业务就是从煤矿企业购买原煤炼成焦煤,之后通过火车运送到全国各地有需求的工厂。”王兴建说。

然而,这次王兴建失算了。“由于对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把控不好,导致一路亏损。”王兴建说,他不但把所有的积蓄倒贴进去,还负债300万元。

“一夜之间,从百万富翁变成穷光蛋不说,还债台高筑。”王兴建说,一次亏损那么多钱,让他瞬间又回到10年前。然而,由于当时尚未成家,没有家庭生活的压力,王兴建又有了一个“破釜沉舟”的机会。

“跌倒了,还得爬起来,因为自己还年轻,生活还要继续。”王兴建表示,没多久,他又重新站了起来,并决定从他的“老本行”——开饭馆做起。因身无分文,他东拼西凑了部分资金,租了一个小铺面。拿不出装修费用,他自己动手装修;没钱请服务员,他一人身兼数职。

事实证明,王兴建的抉择是对的,他的小餐馆一开业就成了新老客户的“新宠”。有了前两次的经历,王兴建做事更加沉稳,按他的话说,“再也经不起折腾”。

从那间小小的店铺开始,王兴建的餐饮事业越做越大,他的4个分店先后开业。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单位食堂开始对外承包。当一些饭店老板还在犹豫、观望时,王兴建果断出手,承包了两所学校和两家银行的食堂。就这样,餐饮业给王兴建带来的利润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很快年纯收入达600万元,他不但还清了炼焦煤时欠下的巨额债务,还积累了不少资金。

向农业领域“进军”

在餐饮事业顺风顺水之时,谁也没想到,王兴建又开始“折腾”起来,他决定回乡投资农业,回报乡亲。然而,他的想法遭到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大家纷纷劝他说:“回报家乡可以通过捐款、修路等方式,不一定要回乡投资,而且投资农业风险很大。”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回村发展农业的初衷,就是为了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王兴建说,即便亲朋好友百般劝说,也没能打消他的念头。

2014年9月,王兴建回到老家——沾益区金龙街道桃园村委会龙潭村,投资900万余元,注册成立曲靖市沾益区兴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始走上农业创业之路。

起初,他在村里流转了200亩村集体闲置土地,用于种植魔芋、重楼、猕猴桃等。几年下来,公司基地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已建成近800亩生态种植基地。“我们的基地有中药材100多亩、猕猴桃500多亩、苹果等其他水果100多亩。”王兴建介绍说,猕猴桃、苹果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被评为曲靖市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做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前期需要不断投入,王兴建的投入都来源于他的餐饮企业利润。“虽然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但是从事农业创业,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我没有完全放弃餐饮企业,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王兴建说,目前公司已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这些钱大多是通过做餐饮来弥补的。

然而,王兴建也坦言,虽然他的餐饮企业一直有盈利,但是对于每年要投入近千万元的农业,他依旧有些力不从心。为此,王兴建不得不想办法开辟一些“以短养长”的项目。

“长短结合”促增收

2021年8月中旬,记者走进王兴建的公司,只见100多名身穿迷彩服的小学生正在公司基地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这里空气新鲜,远离城市喧嚣,是开展夏令营活动的好地方,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小学生前来开展活动。”带队老师表示。

公司的办公楼一楼也被改建成能同时容纳一两百人用餐的餐厅。下午5点多,陆续有客人开车来聚会、用餐。“客人来公司吃饭的同时,也可以到公司的梨园、苹果园、猕猴桃园体验采摘乐趣。有吃的、有玩的,才能留住客人。”王兴建说。

为实现“以短养长”,王兴建还发展起林下养殖。在公司的种植基地,鸡、鹅、猪在林下随处可见。王兴建介绍说,经过几年探索,如今林下种植、立体种植模式已初见成效,“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运营模式趋于成熟。

公司发展起来后,王兴建并没有忘记他最初的诺言。他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方式,带动50多户村民发展种养产业。

“公司通过统一育苗、供苗、供料、种植、管理、销售等方式,共带动50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4000元。”王兴建介绍说。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

郝亚鑫/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