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致富观察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12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旅游应留住“乡土味”
 
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兴起旅游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美丽的田园风光,承载了无数人的乡愁。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一个个原本封闭落后的乡村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不少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乡野风貌轻人文历史等情况较为突出,一些文化遗迹和传统民俗濒临消失,留不住乡村本来的“乡土味”。

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素有“金链子花盛开的傣寨”美誉的临沧市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委会那京村,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民小组。过去,村民生活靠种植甘蔗等传统作物为支撑,尽管紧邻县城,但发展滞后。自2015年以来,那京村民小组通过自发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

“2020年‘五一’期间,每天有近千名游客来到村里,12家农家乐日均接待游客总量在500人次以上。”允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艾蕊说,那京村发展乡村旅游,让傣家人过上了幸福日子。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4000多元提高到2020年的2万余元。

近年来,云南不少地区因地制宜,深入推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兴起,催生了一大批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魅力村寨。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乡村旅游为许多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刺激农村经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昂自明表示,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提质增效新引擎、农村经济增长新亮点、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千村一面”现象突出

“现在很多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大致相同,缺乏新意、没有特色。”一位游客表示,假期他带家人到几个颇有名气的村子游玩,可都令他大失所望,“无非就是搞点果蔬采摘、吃顿农家饭菜,头一回去还觉得很新鲜,去多了就觉得意义不大。”

采访中,不少游客纷纷表示,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已失去“乡土味”,同质化明显,缺少特色和精品项目,很多宣传只是噱头。

“与其他旅游产品不同,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就是乡村特有的乡土气息。很多游客来此的目的,或是回味儿时的故乡,或是让孩子体验农村生活。”昂自明说,然而不少地方受经济利益驱使,不愿把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和乡土气息融入乡村旅游中,导致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

不久前,记者在某少数民族村采访时发现,该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进村有柏油路,村里建设了活动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农产品展示区等,但游客却寥寥无几。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该村已有400多年历史,完整地保留着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加上梯田、云海等优美的自然风光,曾吸引了不少游客。然而,自从村子引进旅游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后,与前些年相比,村里除了建筑还保留少数民族特色之外,其他的已面目全非。“游客到农村要看的是原始、质朴的风貌,要听浓浓的乡音,要品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味’。如果体验不到这些,游客还来干什么?”

用独特“乡土味”留住游客

德宏州芒市芒晃村是一个傣族村寨,近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区位、文化以及自然资源优势,成功探索出一条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在芒晃村,整个村落散发着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村民房屋的外墙上悬挂着木犁或独轮车等传统农具。

“用陶罐垒起的墙体、嵌在墙上的木船、记录历史变迁的旧式马车……村在景中,人在画中,每一寸土地、每一条巷道、每一处景观,都能勾起童年的回忆。”芒晃村党支部书记莫岩相召介绍说,“‘乡土味’越足,游客来得越多,村民的钱袋子就越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昂自明说,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乡土味”,核心在于乡村蕴含和承载的乡情、乡韵和乡愁。

昂自明表示,发展乡村旅游应在挖掘特色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多下功夫。在规划乡村旅游时,应坚持以村民为主体的原则,只有让村民主动参与进来,才能真正找到乡土文化的“源头活水”,推动形成尊重乡村风俗、珍视乡愁文化、崇尚乡风文明的社会风尚。

本刊记者 肖 东/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