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双创空间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三农要闻

  • 第06页
    三农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致富先锋

  • 第38页
    致富先锋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观察

  • 第43页
    致富观察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工作交流

  • 第47页
    工作交流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双创空间

  • 第51页
    双创空间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致富前沿

  • 第55页
    致富前沿

  • 第56页
    农家茶座

  • 第57页
    农家茶座

  • 第58页
    法治乡村

  • 第59页
    法治乡村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田间课堂

  • 第63页
    田间课堂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生活百科

  • 第73页
    生活百科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他山之石

  • 第77页
    他山之石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节气与农事

  • 第80页
    节气与农事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1年12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璧玲:让非遗作品走出国门
 
邓璧玲在创作

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一根金属丝,覆盖在事先画好的底稿线条上,方寸之间一剪一粘,让金属丝附于线稿之上,填以釉色,最后磨光镀金,一幅掐丝珐琅彩画便呈现在眼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彩画第六代传承人,邓璧玲重拾这一技艺,并不断探寻发展新路。

寻找“非遗”绝技

“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手工,比如民族服饰、婚纱、宠物衣服等都是自己设计和缝制。”对邓璧玲来说,即使年岁渐长,她对手艺人的美好向往从未改变。

2007年的一天,在广东从事金融工作的邓璧玲刷微博时看到一张照片,那是一位正在作画的老人,其身后挂着的巧夺天工的掐丝珐琅彩画,触动了她深藏于心的向往。“我当时立即就想去拜访这位老人,想跟着他学习。”邓璧玲说,后来她得知这位老人名叫李森南,是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功勋艺术家,也是入选中国百强“非遗”人物年鉴的大师,但她并不知道老人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于是,邓璧玲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去找寻李森南。“最初听说他在深圳,于是我三次去寻找,终于在深圳龙岗区大芬村找到了李森南老师。“我想拜他为师,但他不收徒弟。”邓璧玲说,拜师学艺第一步就碰了壁,但她并没有放弃。李森南见她学艺心切,就免费让她先跟随年轻的工艺美术师学习。虽然在绘画和景泰蓝工艺美术画制作方面没有任何基础,但邓璧玲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断断续续学了三年,终于初步掌握了制作掐丝珐琅彩画的手艺。眼看要毕业了,有一天李森南突然问邓璧玲:“你不是要拜我为师吗?那就请我吃顿拜师宴吧。”惊喜之余,邓璧玲成了李森南唯一的徒弟。

在坚守中革新

经过前后近10年时间,邓璧玲系统掌握了掐丝珐琅彩画制作中选图、描图、掐丝等工序的技艺。此外,她还和李森南共同改进了传统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比如以前是用紫铜丝和纯银丝来掐丝,但是这两种材料容易氧化变黑,现在我们用合金。胎底的紫铜、黄铜等也被我们换成了铝塑板。”邓璧玲自豪地说,更重要的是以前成品要经过烧制、打磨、镀金才能出品,现在使用冷处理,用现代工艺做成冷珐琅,不但不会褪色,成本、工序都能节省不少。

2010年,邓璧玲回到昆明后,成立了“淼漫空间”掐丝珐琅彩画工作室,专门从事手工制作掐丝珐琅彩画,同时收徒传艺。做得越多,邓璧玲越有想法:“传统工艺品既需要继承传统的技艺精髓,也要灵活使用先进的技术来适应市场需求,让作品不仅能看,而且能用。让人们不仅喜欢,而且买得起。”于是邓璧玲开始考虑将云南少数民族多元化的特色、传统纹饰、名迹和现代设计艺术融于一体,创作出一系列富有云南特色的艺术作品。

邓璧玲的作品色彩丰富饱满,图案线条精细清晰,具有极强的立体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近年来载誉无数。2016年,邓璧玲创作的《和平繁荣》,在中非的一次活动上作为中方礼物,赠予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夫妇收藏。此后,她的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予智利、韩国等多个国家。2019年,她的作品《释迦牟尼佛》获得“工匠杯”精品评选“金奖”等荣誉,她个人获得“春城首席技师”、云南省级民间手工艺技艺代表性传承大师等称号。

吸引年轻的传承力量

“掐丝珐琅工艺与云南其实很有渊源,珐琅器由波斯传入中国,明初时期主要在云南烧造,明初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里称为‘大食窑’。后经云南传入内地,清朝乾隆时期珐琅器制作技艺达到巅峰。”邓璧玲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种工艺,2019年,邓璧玲成立昆明德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不仅是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彩画”的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公司已获得知识产权109项,还有6个发明专利在公示中。

与此同时,邓璧玲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掐丝珐琅彩画拥有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目前,我们培养出6名专业老师。还有20多名兼职学习的爱好者,最长的已经学了6年,甚至有不少加拿大、意大利等国的留学生也会找上门来体验学习。”邓璧玲说。

从2019年开始,这项“非遗”技艺被邓璧玲带进10多所中小学,她希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这项技艺,从中感受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以此达到普及和传承的目的。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文 邹 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