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页:特别关注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乡村振兴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先锋

  • 第43页
    致富先锋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致富观察

  • 第47页
    致富观察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工作交流

  • 第51页
    工作交流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双创空间

  • 第55页
    双创空间

  • 第56页
    致富前沿

  • 第57页
    致富前沿

  • 第58页
    农家茶座

  • 第59页
    农家茶座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法治乡村

  • 第63页
    法治乡村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田间课堂

  • 第73页
    田间课堂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生活百科

  • 第77页
    生活百科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他山之石

  • 第80页
    他山之石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6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察
数字技术如何更好惠农
 
智慧水肥一体滴灌系统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赋能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业领域“一二三”行动积极推进,云南特色农业与数字技术深入融合,经济效益不断显现。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数字技术推广应用还存在不少短板,数字惠农成效有待进一步增强。

市场主体参与度偏低

2021年以来,随着田间冷链设施进一步完善,通海县、建水县的很多菜农相继完成冷链设施数字化改造,许多“小土库”加装了智慧温控、监测设备,再也不用人工操作;陆良县20万亩规模化连片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智慧水循环、无人机植保、物联网一体化管理……随着“数字云南”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实施,数字化已成为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全省有超13万户涉农市场主体,但云南农业数字化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7000多户国家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余10万多家中小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户等涉农市场主体,数字化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基础薄弱是主因

2020年,云南白药集团投入数百万元专项资金,帮助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的蜂农引进和打造了“5G智慧蜂巢系统”,蜂农只需用智能手机操作“智慧养蜂”App,依托5G技术就能实现远程优质养蜂。有了数字技术加持,当地蜂蜜产量从过去的年均300吨提高到现在的2000吨,让邻近地区的蜂农羡慕不已。迪庆州维西县的中华蜂养殖户赵长生告诉记者:“我也想拥有一套数字养蜂系统,但听说100个蜂箱造价要四五十万元,投入太大。”

可见,投入成本过高,导致涉农市场主体对数字化建设望而却步。他们受制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对数字化发展参与度普遍不高。

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一方面,受制于云南数字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智慧技术应用推广明显滞后。同时,云南有关数字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力量薄弱,先进模式和技术难以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突破。此外,政策支撑还停留在对龙头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阶段,且由于经费保障和融资难未能全面破除,顶尖技术和模式难以实现“平民化”,阻碍了数字技术惠农。另一方面,云南广大农业市场主体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人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对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等加大生产投入的投资不感兴趣。可以说,这是云南数字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卡脖子”环节。

强化基础是关键

“坚持规模化效益和惠农效益双推进,才能让数字化更好助力农业转型发展。”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市场和信息化处有关负责人说,云南将在继续推进企业等市场主体数字化提升的同时,积极整合项目、技术成果、人才、信息、数据资源等,搭建更广泛的平台,强化数字技术在农村、农业中的推广应用。

首先,在制度和政策上,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链上集成应用,进一步整合和强化全省各级涉农数字管理和服务平台,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制定数据标准体系,全面推进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库建设,为数字技术惠农服务打好基础。

其次,加大科技投入,依托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开发一批符合云南实际的数字化软硬件基础设施设备。全面推进智慧物联网生产技术和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温室系统、智慧水肥等系统的研发,改变目前“智慧农业”基地在云南、传感器控制技术在东部沿海、研发产权在北京等现状。

再次,结合重点涉农项目,深入推进“一县一业”“数字农业”试点,通过财政杠杆的作用,打造一批在生产中配置自动气象站、环境传感器、视频监控、环境控制、水肥药综合管理等设施设备。通过数字化赋能,促进生产效能、经济效益双提升,进一步提高区域内龙头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提高带动区域内中小企业和种养户等生产主体的参与度。

最后,全面开展人才引进和“新农人”培育。除在涉农管理服务系统、企业引入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实用人才外,要探索更多培训模式。比如,通过财政补助、涉农扶持政策和资金倾斜等办法,积极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通过“云上智能”“云农12316”“农广在线”等App的宣传和推广使用,培养农民现代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力争在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的种养大户中,培养一批数字化“新农人”。

本刊记者 刘 宇/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