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页:特别关注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政策指南

  • 第16页
    政策指南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特别关注

  • 第28页
    特别关注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乡村振兴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先锋

  • 第43页
    致富先锋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致富观察

  • 第47页
    致富观察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工作交流

  • 第51页
    工作交流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双创空间

  • 第55页
    双创空间

  • 第56页
    致富前沿

  • 第57页
    致富前沿

  • 第58页
    农家茶座

  • 第59页
    农家茶座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法治乡村

  • 第63页
    法治乡村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田间课堂

  • 第73页
    田间课堂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生活百科

  • 第77页
    生活百科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他山之石

  • 第80页
    他山之石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7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视点
如何提高云南农业设施化水平
 
杨启良在“智慧水稻”试验基地检查超级水稻育苗情况

近年来,在“一二三”行动等具体项目推动下,云南农业设施化生产基础不断强化,有效助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然而,在建设中,高端设施化基础建设成本高、覆盖面小,而现有设施水平较低、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改造成本较高等短板较为突出,制约了农业提质增效。如何补齐短板,推动农业设施化更好发展,记者采访了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节水绿色生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启良教授。

记者:云南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杨启良: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但由于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设施化水平不高,现代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云南已成为设施农业大省,但还不是设施农业强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云南有80万亩设施大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0%,但这些设施大棚90%属于低端化大棚,经营主体大多为农户和合作社,往往只起到避雨、防霜冻等单一作用,内部配套设施简陋。受利益驱使,部分经营主体生产中仍使用大水大肥大药,农业面源污染屡禁不止。10%的高端设施大棚主要依靠从荷兰等国家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属典型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

由此可见,目前运行的设施大棚和高端温室,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云南省的“湖泊革命”还有差距。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加强设施农业的水电等基础设施改造,带动传统设施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既对实现云南省万亿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又对增强云南省现代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云南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记者:要发展农业设施化,云南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短板?

杨启良:云南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具有发展光伏设施智慧农业的潜在优势。设施大棚数量多、面积广,使用者清楚现有设施大棚的弊端,依靠光伏发电技术,对现有设施大棚进行自动化或智能化改造,可生产出绿色有机农产品。

目前,云南大面积推进基于“双绿”的光伏设施农业,还面临资金短缺、光伏设施农业接受度低、光伏设施投入成本高、传统设施农业提升改造难度大等问题。

记者:如何破解目前存在的问题?

杨启良: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破解:首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其次,通过政府引导,研发简单实用的光伏设施农业设施,开展光伏设施农业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与示范,编写光伏设施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设光伏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再次,通过建立光伏设施农业合作社,或通过土地流转,引入企业经营,带动农户参与,加快光伏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光伏设施农业应用模式。

记者:云南特色农业设施化之路该如何布局?

杨启良: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分阶段走差异化特色路子。二是由政府主导,分区域开展创新成果的研发与示范应用。三是结合农民的意愿,按照设施水平提升的高、中级别开展基础设施的设计与改造。四是按照区域整体布局,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五是依托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培训,构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

比如,我们结合国家节水绿色生产重点实验项目,利用袁隆平团队提供的优良种苗,开展了设施大棚“智慧水稻”种植技术试验,通过强化设施环境智能管控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供推广的成果和经验。

记者:具体而言,农业设施化建设可从哪些方面推进?

杨启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研发轻便型光伏设施农业关键技术,如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标准化光伏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无人值守种植管理信息化技术、病虫害识别与预警系统、靶点施药技术、农业无人机技术等,可解决设施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研发实用的设施智慧农业控制系统,如设施温室作物智能灌溉、施肥系统。第三,开展基于光伏设施农业的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第四,推广“冬早蔬菜+水稻/玉米/花卉”的水旱轮作模式。第五,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设施有机农产品溯源体系。第六,依托企业品牌效应,采取“电商+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

本刊记者 刘 宇/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