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双创空间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闻

  • 第07页
    要闻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三农资讯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政策指南

  • 第15页
    特别关注

  • 第16页
    特别关注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特别关注

  • 第27页
    乡村振兴

  • 第28页
    乡村振兴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乡村振兴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先锋

  • 第43页
    致富先锋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致富观察

  • 第47页
    致富观察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工作交流

  • 第51页
    工作交流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双创空间

  • 第55页
    双创空间

  • 第56页
    致富前沿

  • 第57页
    致富前沿

  • 第58页
    农家茶座

  • 第59页
    农家茶座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法治乡村

  • 第63页
    法治乡村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田间课堂

  • 第73页
    田间课堂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生活百科

  • 第77页
    生活百科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他山之石

  • 第80页
    他山之石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曹红霞:用“肠衣”托起致富梦想
 

在昆明市禄劝县小龙潭畜牧站扩繁场,有一家特殊的公司,它不仅填补了云南生产干制肠衣的行业空白,还帮助506名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实现增收。这家公司就是禄劝奇诺威肠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诺威公司”)。今年4月,该公司董事长曹红霞获得第九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殊荣。

艰难的建厂抉择

肠衣,顾名思义就是香肠的“外衣”。今年44岁的曹红霞是山东潍坊人,2001年,她在婆家河北顺平做起肠衣生意。近年来,由于国外对肠衣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曹红霞计划将肠衣厂规模扩大,发展到其他地区。

2017年,曹红霞先后前往广西防城港、江苏如皋考察。经走访调研,她认为两地都具备建厂条件,不仅有现成的厂房,而且又有港口便于运输。

肠衣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猪小肠制作的天然肠衣,另一种是用牛角、猪蹄等合成的胶原蛋白肠衣,而曹红霞生产的是天然肠衣。生产肠衣的猪小肠在国内供不应求,难以购买,需从欧洲进口,而生产出来的干制肠衣,也主要销往国外。

然而,还未等她敲定是选择广西还是江苏时,就收到一个朋友的邀请:“到禄劝县来看一看。”

曹红霞来到禄劝县后,在县残联工作的朋友带她走访了一户户残障人士家庭和贫困家庭。每到一户人家,曹红霞都忍不住流下眼泪。有的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电饭锅,有的残障人士年近半百仍然打着“光棍”,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

曹红霞当即决定,要将工厂建到既没有交通和区位优势,又没有现成厂房的禄劝县。2017年10月,禄劝奇诺威肠衣有限公司就这样诞生了。

困境中勇毅前行

来到禄劝县,摆在曹红霞面前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首先是建厂房。“那时,在禄劝几乎找不到适合建厂的地方,勉强符合条件的一处就是小龙潭畜牧站扩繁场,而当时那里仅有一排700多平方米的猪圈可以使用。”奇诺威公司副总经理石勇军回忆说。

厂房建好后,曹红霞又遇到了第二个难题:招人。对于肠衣这个陌生行业,当地人并不看好。“残障人士几乎都没有务工经验,禄劝县也从未有过专门安置残障人士的工厂,大家都不愿意来。”在曹红霞、石勇军以及禄劝县残联工作人员的极力劝说下,最终仅有10余名残障人士愿意到公司试一试。

要生产和销售产品,公司还面临核心难题:运输。原料和产品运输仅能选择海运,因云南没有港口,且海关等部门从未接触过肠衣,在办理通关手续上也障碍重重,运输成本比原先预计的更高。

尽管难题不断,但依旧没有阻挡住曹红霞前行的步伐。她先后投资1600万余元建起面积超6000平方米,符合残障人士生理特征、轻体力低强度的“扶贫车间”,并手把手地将生产技术传授给员工。2017年至2020年,奇诺威公司连续3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产品远销泰国、缅甸、西班牙、德国等国家。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安置506名残障人士就业。

让员工找到自我价值

走进奇诺威公司的生产车间,数十名工人正在生产一线忙碌,轮椅、拐杖等静悄悄地放置在一旁。一桶桶猪小肠经过清洗、泡发、加工、晾晒、质检、包装,变成了一捆捆长9~10米的肠衣。

“肠衣的生产工艺简单,对工人而言,一般培训3~5天即可上岗。”石勇军介绍说,公司还为工人购买社保、提供食宿,每隔一段时间还会组织大家开展文娱活动。

在质检岗位负责检测产品质量的赵银飞,已在奇诺威公司工作3年多。因患有小儿麻痹症,他腿脚不便,但双手灵活,干起活来十分麻利。“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也能上班,如今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我很知足。”赵银飞说。

据奇诺威公司员工增收一览表显示,公司残障人士董国勇和刘绍珍夫妻俩在2019年共创收10万余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奇诺威公司的肠衣产品一度滞销。车间主任曾带着一份拟辞退的名单找到曹红霞,但被她拒绝了,因为公司残障员工数占总员工数的比例一直在三分之一以上,每人每月工资在1800~5600元不等,她不想让他们失业。

2021年,公司到广州成立办事处,进一步开拓了国内市场。“一直干下去”是曹红霞、石勇军等公司高管的决心。石勇军说:“奇诺威的价值不在于挣多少钱,而在于让员工找到自己的价值。”

本刊记者 杨锡畅 吴 丽/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