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特别关注 上一页3  4下一页
 
页面导航

  • 第A1页
    封面

  • 第A2页
    封二

  • 第01页
    扉页

  • 第02页
    目录

  • 第03页
    目录

  • 第04页
    致富随笔

  • 第05页
    要闻

  • 第06页
    要闻

  • 第07页
    三农资讯

  • 第08页
    三农资讯

  • 第09页
    三农资讯

  • 第10页
    政策指南

  • 第11页
    政策指南

  • 第12页
    政策指南

  • 第13页
    政策指南

  • 第14页
    特别关注

  • 第15页
    特别关注

  • 第16页
    特别关注

  • 第17页
    特别关注

  • 第18页
    特别关注

  • 第19页
    特别关注

  • 第20页
    特别关注

  • 第21页
    特别关注

  • 第22页
    特别关注

  • 第23页
    特别关注

  • 第24页
    特别关注

  • 第25页
    特别关注

  • 第26页
    乡村振兴

  • 第27页
    乡村振兴

  • 第28页
    乡村振兴

  • 第29页
    乡村振兴

  • 第30页
    乡村振兴

  • 第31页
    乡村振兴

  • 第32页
    乡村振兴

  • 第33页
    乡村振兴

  • 第34页
    乡村振兴

  • 第35页
    乡村振兴

  • 第36页
    乡村振兴

  • 第37页
    乡村振兴

  • 第38页
    乡村振兴

  • 第39页
    致富先锋

  • 第40页
    致富先锋

  • 第41页
    致富先锋

  • 第42页
    致富先锋

  • 第43页
    致富先锋

  • 第44页
    致富观察

  • 第45页
    致富观察

  • 第46页
    致富观察

  • 第47页
    致富观察

  • 第48页
    工作交流

  • 第49页
    工作交流

  • 第50页
    工作交流

  • 第51页
    工作交流

  • 第52页
    双创空间

  • 第53页
    双创空间

  • 第54页
    双创空间

  • 第55页
    双创空间

  • 第56页
    致富前沿

  • 第57页
    致富前沿

  • 第58页
    农家茶座

  • 第59页
    农家茶座

  • 第60页
    法治乡村

  • 第61页
    法治乡村

  • 第62页
    法治乡村

  • 第63页
    法治乡村

  • 第64页
    田间课堂

  • 第65页
    田间课堂

  • 第66页
    田间课堂

  • 第67页
    田间课堂

  • 第68页
    田间课堂

  • 第69页
    田间课堂

  • 第70页
    田间课堂

  • 第71页
    田间课堂

  • 第72页
    田间课堂

  • 第73页
    田间课堂

  • 第74页
    生活百科

  • 第75页
    生活百科

  • 第76页
    生活百科

  • 第77页
    生活百科

  • 第78页
    他山之石

  • 第79页
    他山之石

  • 第80页
    他山之石

  • 第A3页
    封三

  • 第A4页
    封底
 
标题导航
2023年1月10日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察
种业“卡脖子”难题如何破解
 

近年来,云南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整体部署,紧扣做特“绿色食品牌”需求,不断强化新品种攻关,种业建设成效显著。然而,受制于人才短板、市场发育不成熟、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因素,云南种子科技成果转化慢等问题突出,成为种业建设中的“卡脖子”难题。

种业攻关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攻关,2020年9月,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育种团队成功选育出“光温敏籼型核不育系‘云13s’”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021年,该品种进入区域试验推广。2022年,正式进入大田种植推广,很快在楚雄、红河等地以及省外部分地区取得显著的效益。

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加快种子攻关和转化推广,2017年9月,云南出台意见,围绕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考核评价、种业科研成果权益确定、转化管理制度、公开交易、权益分配和管理等11个方面,全面助力种业科技攻关。

在此背景下,云南通过引导和扶持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团队、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具体种子项目攻关,成果不断显现:2020年以来,云南连续3年推出“十大品种十大技术成果”,筛选出“云茶1号”“云蔗08-1609”“云油杂28号”“云饲麦3号”“云薯304”等一大批粮食和特色经作优良新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滇型杂交粳稻“滇禾优615”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丽粳9号”百亩连片平均亩产创造水稻种植最高海拔单产纪录;自主培育出中国第一个肉用黑山羊新品种“云上黑山羊”;育成的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实现云南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等。

科技成果转化慢

据了解,近5年来,全省累计转化各类种业科技成果588项,转化金额1.3亿元,示范推广面积1.67亿亩,虽然效益比以前提高,但转化速度明显慢于成果问世。据悉,主要原因是公益转化推广占据大头,且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比如,云南省农科院每年推广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主要集中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主办承办公益性技术成果推介活动、围绕“挂包帮”定点帮扶的扶贫转化等公益领域,而推向市场转化应用的成果较少,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同时,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市场主体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科技成果、成果未发布即提前获取使用等情况普遍,科研人员维权难度大、成本高,导致科学家和科研单位对推进成果转化不积极。

由此导致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转化推广经济效益不明显。2019年以来,云南省农科院农业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在全省推广应用面积年均在3000万亩,成果应用产值近700亿元,但其中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净收入只有2000万元左右,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比例明显偏低。二是成果应用不充分。受制于转化推广周期长等因素,市场主体在种子选择上偏向于“拿来主义”,这种情况在花卉等短周期作物中尤为明显。比如,“云花”品种,尤其是玫瑰系列品种,保守估计,目前90%以上种子依赖进口。为此,昆明国际花拍中心每销售一支鲜切花,就要向荷兰、日本、美国等种子知识产权方交纳10%左右的“专利费”,一年下来,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多措并举补短板

“紧扣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慢,坚持重点解决体制机制障碍、转化权益确定、转化动力激发、转化服务提升等问题。”云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处长王晖介绍说,针对存在的问题,云南正积极进行机制创新和探索落实。比如,2021年以来,云南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求各学科团队设置对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比例要求不低于30%,在全省形成了一支400多人的专职成果转化队伍;在平台搭建方面,云南省农科院已组建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平台。

“下一步,应大力促进种子等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有效入市转化。”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人士认为,在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应用主要依托行业企业,公立科研院所等“国家队”主要从事公益性开发。今后,要转换科技成果转化思路,规范成果转化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出台各类奖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搭建“科技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市场主体”的成果交易转化平台,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并从制度上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以便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速度,缩短推广应用周期,让科技成果更好地为发展云南特色农业服务。

本刊记者 肖 宇/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