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色时光  >  正文

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

2020-11-19 09:28:17  来源:《金色时光》2020年第11期

沐蕊:做文物修复“杂家”

沐蕊修复文物

“我就是一个杂家,什么文物都可以尝试修一修。”在云南省博物馆工作了36年的沐蕊,参与修复的文物不计其数,从青铜器、砖石器、陶器到玉器、牙骨角器、竹木器、纺织品等,甚至古建筑修复现场都留下过她的身影。从业多年,沐蕊在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颇具权威,却仍自谦为“杂家”。

用馒头修复木雕

在云南省博物馆三楼展厅内,两件精美的明代贴金“帝释部众”香木窗花木雕在灯光下流光溢彩。这两件千年木雕数十年前在丽江出土,由明代丽江土知府木嵚献给木氏宗祠。每一件木雕长223厘米、宽121.5厘米,分别以精湛的高浮雕及透空雕手法刻画出30个佛教人物,这些人物最高的75厘米、最矮的不足10厘米,充分反映出14世纪中叶南诏木雕及佛教的兴盛,被视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若不靠18公斤馒头,这60个佛教人物还处在漫漶、污损和霉湿中。”沐蕊说,“帝释部众”香木窗花木雕出土时,因曾遭烟熏火燎,上面雕刻的60个佛教人物早已“灰头土脸”。该文物被收入云南省博物馆后,一直没能“容光焕发”。2006年,为筹办“南诏与大理——佛光普照的国度”大型展览,沐蕊和同事们从仓库里找出了两件木雕。如何让它们“变身”?为尽可能恢复原貌又不伤及文物,沐蕊考虑过很多技术手段,如高端清洁剂、离子树脂等,但成本过高,可操作性不强。无奈之下,沐蕊尝试了曾在1990年使用过的“馒头清理术”。

据沐蕊介绍,“馒头清理术”的原理很简单:揭掉面皮的馒头还蕴含水分,可将木质文物表面的尘垢擦去,而不对文物造成任何损害。但清理木质文物时,必须使用不充分发酵的死面馒头。1990年,沐蕊曾用馒头清理过大理州博物馆的四大金刚和文殊普贤雕像,效果奇佳。这一次,她使用的18公斤馒头果然不负众望发挥奇效,“帝释部众”香木窗花木雕上的灰尘和烟垢逐渐褪去,栩栩如生的“帝释部众”显露真容。

助讲武堂驱除白蚁

当游客步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或许从未想到,这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遭受过蚁患威胁。2001年,管理人员发现,讲武堂北楼连续两个月有白蚁飞出。到2002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当时,昆明市区尚无白蚁危害建筑的记载,为慎重起见,沐蕊多次来到讲武堂,反复观察并采集害虫标本。最终确定,白蚁正在危害讲武堂北楼。

通过种属鉴定和资料查阅,沐蕊发现,危害讲武堂北楼的是拟尖唇散白蚁,属土木两栖白蚁,防治难度较大。由于讲武堂的白蚁防治属于特殊工程,要求依照“对建筑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施药,致使给药方式受到限制。沐蕊总结木结构古建筑虫害防治工程经验,对讲武堂北楼所有露明木构件施药,所有土坯、土墙均按蚁害距离区域远近进行灭治和预防处理。对新更换木构件,一律药液浸泡后再使用。

为便于检验施药效果,除与木样作对比外,沐蕊还在药液中加入少量色料,以便抽查药液渗入深度。她认为,为杀灭土壤中可能隐藏的白蚁,让土壤地基形成阻隔白蚁的化学屏障,应在讲武堂北楼内外墙脚地基钻孔施药,柱脚地基对位打孔加强填药。对露明木柱加强施药,以穿刺注药的方式处理。加强对柱脚段和主要承力梁架高浓度药物浆膏包敷,对梁架上的露明柱缝及榫卯加强喷淋灌注,同时疏通北楼排水沟。上述措施,对防治白蚁发挥了良好作用。迄今,尚未发现白蚁再度侵袭讲武堂。

为青铜文物穿上“防护服”

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着全省近70%的青铜器。随着岁月流逝,有害“粉状锈”时刻威胁着这些青铜器,令它们的精致花纹变得模糊不清,铜胎矿化日益加重。大学时学化学专业的沐蕊,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积极提供青铜器保护方案。

对于青铜器的整体保护,沐蕊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改善保存环境和进行去锈保护。在她看来,面对万余件青铜器,不可能像流水线作业一样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部检查和去锈保护。尽力改善青铜器的保存环境,分级、分类型去除有害锈等保护措施,是改善云南青铜器保存状况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重视新近出土青铜器的检查与保护,也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思量。在青铜器的清洁去锈方面,沐蕊对已有害锈露头的青铜器及时进行去锈处理并改善保存环境,避免“小病不医成大患”。

“现在文物都有了病例报告和档案,方便后人了解每一件文物的具体情况。”沐蕊表示,在进行文物保护处理前,首先要有相应的评估。与过去相比,如今很多无损检测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对文物现状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作评估,做病因、病灶的分析检测,再制定符合个体的保护和修复方案。

沐蕊认为,文物保护工作不是简单的敲敲打打、修修补补,而是要以系统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为依托。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仅仅是工匠,也是科技工作者。“中国古人讲究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修复文物亦如此。人必须跟文物面对面交流,只有用心去交流、去体悟,才能通过深刻感知来完成文物修复。”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

受访者供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文物修复背后故事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